纳
拼音:nà
释义:1.收进来;放进来。2.接受。3.享受。4.交付(捐税、公粮等)。5.(Nà)姓。6.缝纫方法,在鞋底、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7.(外)法定计量单位中十进分数单位词头之一,表示10-9,符号n。8.详见“纳西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省。
组词
纳米 纳税 纳凉 纳入 纳贿 纳谏 纳妾 纳粮 纳新 纳闷儿 纳西族 纳鞋底 滞纳金 出纳员 纳滤芯 纳米技术 吐故纳新 纳贡称臣 纳垢藏污 纳谏赐金 藏污纳垢 金鸡纳霜 纳谏如流 纳币文定拼音
nà笔顺
𠃋 𠃋 ㇀ 丨 𠃌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nà的字 拼音为na的字基础解释
1.收进来;放进来:出~。闭门不~。 2.接受:~降。采~。 3.享受:~凉。 4.放进去:~入正轨。 5.交付(捐税、公粮等):~税。~粮。 6.姓。 7.缝纫方法,在鞋底、袜底等上面密密地缝,使它结实耐磨:~鞋底子。详细解释
(形声。从糸( mì),内声。本义:丝被水浸湿)
同本义
纳,丝湿纳纳也。——《说文》
衣纳纳而掩露。——刘向《九叹·逢纷》
又如:纳纳(潮湿的样子)
收藏;收入
察纳雅言。——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采纳;容纳;藏垢纳污(包藏容纳污秽之物。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纳”假借为“接纳”;接受
几以不纳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遂开门纳众。——《资治通鉴·唐纪》
诬守纳己赇。——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纳钱案上。——《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纳质(接受质证;接受质询);纳采(古婚嫁六礼中的第一件事。即行聘;其他如纳吉,纳聘,纳征,纳币皆为六礼之中);纳贽(初次见面所馈赠的礼物);纳受(接受;收受);纳下(采纳下面的意见)
缴纳,贡献
九江纳锡大龟。——《书·禹贡》
岁终则会其出入,而纳其余。——《周礼·地官·泉府》
小臣纳卿大夫。——《仪礼·燕礼》
纳于太庙。——《公羊传·桓公二年》
十月纳禾稼。——《诗·豳风·七月》
命弟子纳射器。——《仪礼·乡射礼》
纳之库。——诸葛亮《出师表》
又如:纳监(捐纳财物取得监生资格);纳锡(进贡);纳粟(也作内粟,入粟;捐纳粟米或财货给官,以谋求某种利益);纳官(向官府缴纳谷物);纳质(送纳人质)
穿;着 。以脚跟着入鞋中。
如:纳履(穿鞋);纳屦踵决(穿鞋而后跟即破。极言生活贫困)
使进入
三纳之而未克。——马中锡《中山狼传》
取;娶
杀三卻而尸诸朝,纳其室以分妇人。——《国语·晋语》
又如:纳币(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财物);纳宠(娶妾);纳赘(招上门女婿);纳妇(娶妇)
结交
魏了翁闻之,更纳交焉。——《宋史·张忠恕传》
又如:纳交(结交);纳宗(结交宗室朋友)
用同“捺”
按下。
如:纳火(按下火气);纳气(按下火气不发作)
低,低下。
如:纳头(低头);纳拜(低头拜见)
通“衲”。密针缝纫
那婆子又拿了一件破衣,补补纳纳。——《西游记》
又如:纳衣(衲衣。取人弃去之布帛缝衲之僧衣。也称“百衲衣”);纳鞋(用线缝制鞋底)
扣压
枢密童贯同太师 蔡京,太尉 高俅、 杨戬,商议纳下表章不奏。——《水浒传》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纳纳-汉语大词典纳纳1.沾湿貌。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裳襜襜而含风兮,衣纳纳而掩露。”
王逸注:“纳纳,濡湿貌也。”
●唐刘禹锡《踏潮歌》:“翌日风回沴气消,归涛纳纳景昭昭。”
●宋梅尧臣《石笋峰》诗:“明明落溪口,纳纳喧滩齿。”
2.包容貌。
●唐杜甫《野望》诗:“纳纳乾坤大,行行郡国遥。”
●清方文《芜湖访宋玉叔计部感旧》诗之一:“乾坤纳纳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际情。”
同:納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nà
1、[纳闷]nà mèn
感到迷惑不解。
2、[吐故纳新]tǔ gù nà xīn
《庄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纳新”(呴xǔ:呼气),本指人体呼吸,吐出二氧化碳,吸进新鲜空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3、[纳入]nà rù
放进;归入(多用于抽象事物):~正轨。~计划。
4、[收纳]shōu nà
收进来;收容:如数~。
5、[归纳]guī nà
1.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大家提的意见,~起来主要就是这三点。 2.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跟“演绎”相对)。
6、[纳米]nà mǐ
长度单位,1纳米等于一百万之一毫米。
7、[采纳]cǎi nà
接受(意见、建议、要求):~群众意见。
8、[缴纳]jiǎo nà
交纳:~税款。
9、[纳税]nà shuì
交纳税款:依法~。
10、[吸纳]xī nà
1.吸入:~新鲜空气。 2.吸收;接纳:~存款。~下岗职工就业。 3.接受;采纳:~先进技术。~合理化建议。
11、[接纳]jiē nà
1.接受(个人或团体参加组织、参加活动等):他被~为工会会员。展览会每天~上万人参观。 2.采纳:他~了大家的意见。
12、[交纳]jiāo nà
向政府或公共团体交付规定数额的金钱或实物:~会费。~膳费。~个人所得税。
13、[华纳]huá nà
有雕饰的台阶。纳,即纳陛。
14、[出纳]chū nà
1.机关、团体、企业等单位中现金、票据的付出和收进工作:~科。 2.担任出纳工作的人。 3.泛指发出和收进的管理工作,如图书馆有出纳台。
15、[消纳]xiāo nà
处理和容纳(垃圾、废弃物等):解决好城市垃圾的清运和~问题。也作销纳。
16、[纳凉]nà liáng
乘凉:在树下~。
17、[滞纳]zhì nà
1.超过规定期限缴纳(税款、保险费等)。 2.利用水库、湖泊、洼地等蓄积容纳(洪水)。
18、[海纳]hǎi nà
1.喻容受量大。 2.谓广泛采纳。
19、[百纳]bǎi nà
见“百衲”。
20、[纳福]nà fú
享福(多指安闲地在家居住,旧时也用作问安的客套话)。
21、[笑纳]xiào nà
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
22、[集纳]jí nà
收集、归纳在一起。
23、[纳妾]nà qiè
旧指男子在妻子以外再娶其他女子。是一夫多妻制的社会现象。
24、[吐纳]tǔ nà
1.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三国 魏 嵇康《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 林甫,若何?”宋 邵伯温《闻见前录》卷七:“摶 不知吐纳修养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清 孙枝蔚《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纳频,陶然一枕自生春。” 2.泛指呼吸。鲁迅《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 清 末,而大抵长于 民国,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叶圣陶《倪焕之》十五:“心脏的每一回跳动,鼻息的每一回吐纳,都奏出‘我爱着你’那句话的激动的节拍。” 3.犹吞吐。吐出与吞进。汉 王粲《游海赋》:“苞吐纳之弘量,正宗庙之纪纲。”晋 郭璞《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清 唐孙华《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吐纳江流九派小,平压雉堞群峰低。” 4.比喻贸易,买卖。吴晗《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商品的生产和吐纳的中心,手工业作坊和批发行号的所在地,集中着数量相当巨大的后备手工业工人和小商摊贩。” 5.言谈;谈吐。《魏书·元翼传》:“美姿貌,善吐纳,兼有将畧。”南朝 梁 慧皎《高僧传·义解·竺道生》:“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清 吴伟业《送何省斋》诗:“吐纳既风流,姿容更瓌异。” 6.指发声。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宋 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崔 记教坊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敛浑沦。”
25、[纳财]nà cái
1.谓所食之米。 2.谓接受钱财。
26、[招纳]zhāo nà
招引;接纳。
27、[声纳]shēng nà
一种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
28、[纳新]nà xīn
1.吸进新鲜空气。 2.用来比喻接收新成员。
29、[纳采]nà cǎi
古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求婚礼物。《仪礼·士昏礼》:“昏礼:下达纳采,用鴈。”贾公彦 疏:“纳采,言纳者,以其始相采择,恐女家不许,故言纳。”《汉书·平帝纪》:“﹝ 元始 ﹞三年春,詔有司为皇帝纳采 安汉公 莽 女。”
30、[纳贡]nà gòng
交纳贡品。
31、[征纳]zhēng nà
1.召用。 2.犹征收。
32、[格纳]gé nà
宋 代 海南 按商船大小定税金多寡的名目。
33、[纳谏]nà jiàn
古代指君主采纳臣下的进谏,后泛指尊长等接受规劝:~如流。
34、[纳坦]nà tǎn
复姓。
35、[木纳]mù nà
木讷的误用,反应不够敏捷,迟钝。
36、[嘉纳]jiā nà
赞许并采纳。多为上对下而言。《汉书·循吏传·黄霸》:“天子嘉纳 敞(张敞)言,召上计吏,使侍中临飭如 敞 指意。”《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 魏徵 入卧内,访以得失;徵 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五:“祝太史 芷塘 以诗集见示,予小献蒭蕘,太史深为嘉纳。”茅盾《子夜》九:“赵伯韬 嘉纳似的一笑,回到他的沙发里。”
37、[纳言]nà yán
1.古官名。主出纳王命。《书·舜典》:“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孔 传:“纳言,喉舌之官,听下言纳於上,受上言宣於下,必以信。”按,秦 汉 不置,王莽 依古制,改大司农为纳言,有纳言将军 严尤。北周 初有御伯中大夫,掌出入侍从。保定 四年改御伯为纳言。宣帝 末又置侍中。隋 避 文帝 父 杨忠 诔,改侍中为纳言,炀帝 大业 十二年又改纳言为侍内。唐 初为纳言,唐 武德 四年改为侍中。参阅《通典·职官三》。 2.尚书等近臣所用帻巾。《后汉书·舆服志下》:“尚书幘收,方三寸,名曰纳言,示以忠正,显近职也。”
38、[纳贤]nà xián
纳贤简单是说就是招纳贤士的意思。
39、[纳布]nà bù
粗布名。纳,通“衲”。《宋书·徐湛之传》:“初,高祖 微时,贫陋过甚,尝自 新洲 伐荻,有纳布衫袄等衣,皆 敬皇后 手自作。”《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七年》引此文,胡三省 注曰:“纳,与衲同。”
40、[纳粮]nà liáng
旧指交纳钱粮。
近义词
nà
1、[入]rù
1.进去。与“出”相对:~场。~冬。 2.参加:~伍。~团。 3.合乎;合于:~情~理。 4.收入:岁~。 5.入声。
2、[收]shōu
1.把外面的事物拿到里面;把摊开的或分散的事物聚拢:~拾。~藏。~集。~篷。衣裳~进来了没有? 2.取自己有权取的东西或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回。~复。~税。没~。~归国有。 3.获得(经济利益):~入。~益。~支。 4.收获;收割:~成。秋~。麦~。今年早稻~得多。 5.接;接受;容纳:~报。~留。~容。~礼物。~徒弟。 6.约束;控制(感情或行动):~心。我的心像断了线的风筝似的,简直~不住了。 7.逮捕; 拘禁:~监。 8.结束; 停止(工作):~工。~操。~场。
反义词
nà
1、[出]chū
1.从里面到外面(跟“进、入”相对):~来。~去。~门。~国。~院。 2.来到:~席。~场。 3.超出:~轨。~界。不~三年。 4.往外拿:~钱。~布告。~题目。~主意。 5.出产;产生:~煤。~木材。我们厂里~了不少劳动模范。 6.发生:~问题。这事儿~在1962年。 7.出版:这家出版社~了不少好书。 8.发出;发泄:~芽儿。~汗。~天花。~气。 9.引文、典故等见于某处:语~《老子》。 10.显露:~名。~面。~头。~洋相。 11.显得量多:机米做饭~饭。这面蒸馒头~数儿。 12.支出:~纳。量入为~。 13.跟“往”连用,表示向外:散会了,大家往~走。 14.一本传奇中的一个大段落叫一出,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也叫一出:三~戏。 15.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看得~。看不~。拿~一张纸。跑~大门。看~问题。做~成绩。
2、[支]zhī
1.撑:~帐篷。把苇帘子~起来。他用两手~着头正在想什么。 2.伸出;竖起:两只虎牙朝两边~着。~着耳朵听。 3.支持:~援。~应。体力不~。乐不可~。疼得实在~不住。 4.调度;指使:~配。~使。把人~走。 5.付出或领取(款项):~出。~取。~了一笔钱。 6.姓。 7.分支;支派:~流。~队。~线。~店。 8.a)用于队伍等:一~军队。一~文化队伍。b)用于歌曲或乐曲:两~新的乐曲。c)纱线粗细程度的英制单位,用单位质量(重量)的长度来表示,如1磅重的纱线长度中有几个840码,就叫几支(纱)。纱线越细,支数越大。d)用于杆状的东西:一~枪。三~钢笔。一~蜡烛。 9.地支。见〖干支〗。
3、[吐]tǔ
3、[吐]tù
1.使东西从嘴里出来。2.从口儿或缝儿里长出来或露出来。3.说出来。
1.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2.比喻被迫退还侵占的财物。
4、[缴]jiǎo
4、[缴]zhuó
1.交纳;交出。2.迫使交出。3.姓。
系在箭上的丝绳,射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