繖
拼音:sǎn
释义:1.“傘”的古字。2.古代仪仗之一种。3.遮阳挡雨的用具。
组词
雨繖 油繖 方繖 幡繖 杏黄繖拼音
sǎn笔顺
𠃋 𠃋 丶 丶 丶 丶 一 丨 丨 一 丨 𠃌 一 一 丿 一 丿 ㇏同音字
拼音为sǎn的字 拼音为san的字基础解释
同“伞”。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繖-中華語文大辭典繖伞ㄙㄢˇsǎn〈書〉遮擋雨水或陽光的用具。同「傘」。[例]將拜,遇雨,請以~入(《晉書‧卷八十三‧王雅列傳》)。
繖-中華大字典1、繖讀音:顙旱切,音散,旱韻。先旰切,音散,翰韻。釋文:
❶蓋也。見《說文新附》。《鈕氏新附攷》:~、疑古作縿。玉篇。~、思但切。蓋也。廣韻二十八翰。~、蓋也。蘇旰切。又蘇旱切。事物紀原引通俗文曰。張帛避雨謂之~。按釋天。纁帛縿。郭注。縿、眾旒所著。檀弓布幕衞也。縿幕魯也。鄭注。縿、縑也。据此。則縿音義竝近~。後人~蓋或本此。故方氏通雅云。~、本因古之縿。
〔按~或作隂。亦作傘、隌、杨〕。
❷絲綾。見《廣韻》。
2、傘讀音:顙旱切,音散,旱韻。釋文:
❶同繖。蓋也。亦作隂。禦雨蔽日。可以卷舒者。《魏書裴廷儁傳》:持白~白旛。
❷地名。《遼史太宗紀》:駐蹕於~淀。
3、隂讀音:顙旱切,音饊,旱韻。〔一作繖。又作傘、杨〕。釋文:~扇。見《廣韻》。
〔按晉書輿服志。功曹吏~扇騎從。此~字之見於史籍者。廣韻二十八翰又云。~、蓋也。義同〕。
4、杨釋文:同傘。見《韻會》。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ǎn
1、[油繖]yóu sǎn
亦作“油伞”。油布或油纸所制的防雨遮阳的用具。
2、[火繖]huǒ sǎn
同“火伞”。宋 刘克庄《卜算子·茉莉》词:“相对炎官火繖中,便有清凉意。”宋 杨万里《夏夜月下独酌》诗:“明朝火繖上,别作一经营。”清 赵翼《苦热》诗:“火繖当空气益炎,避炎何处觅深严。”
3、[雨繖]yǔ sǎn
即雨伞。清 魏源《筹海篇·议款》:“今以 道光 十七年,广东 与 英 夷贸易出入之数计之……冰糖、雨繖,百二十二万六千元。”清 捧花生《画舫馀谭》:“苏州 人开列星货铺,所鬻手绢、鼻菸、风兜、雨繖。”参见“雨伞”。
4、[獭繖]tǎ sǎn
亦作“獭伞”。
5、[方繖]fāng sǎn
伞的一种,形方,故称。古代用作仪仗。宋 高承《事物纪原·旗旐采章·方伞》:“《宋朝会要》曰:‘古张帛避雨之制,今有方繖大繖。’则是繖之制,始於古张帛也。”宋 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三:“殿中省排列官一名,扇二,方繖一。”《清会典图录·舆卫·方伞》:“方繖,缎殊红紫二色,皆方五尺,不施绣纹,四角出铜龙首,垂五采流苏,直柄,顶及柄尺寸,俱如九龙曲盖之制。”
6、[仪繖]yí sǎn
指用为仪仗的伞。
7、[红繖]hóng sǎn
见“红伞”。
8、[旗繖]qí sǎn
即旗盖。《清史稿·宣宗纪二》:“己亥,理藩院禁 哲布 尊丹巴呼图克图 用旗繖。”参见“旗盖”。
9、[罗繖]luó sǎn
亦作“罗伞”。仪仗行列中的伞盖。《宋史·仪卫志五》:“﹝皇太子﹞朝謁宫庙及陪祀……用三接青罗繖一,紫罗障扇四人从。”宋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中原数顶黄罗伞,何不多多出赏钱。”清 黄遵宪《拜曾祖母墓》诗:“前行张罗繖,后行鸣鼓簫。”
10、[繖幄]sǎn wò
指伞盖。宋 宗泽《早发》诗:“繖幄垂垂马踏沙,水长山远路多花。”钱锺书 注:“从 晋 代起,官员出门,仪仗队里都有伞。”
11、[幡繖]fān sǎn
幡幢伞盖。旧时作供品以献神佛。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下》:“寺西南隅僧伽像……至今百姓上幡繖不絶。”
12、[珂繖]kē sǎn
见“珂伞”。
13、[覆繖]fù sǎn
覆盖的伞。比喻覆盖万物的天。繖,同“伞”。唐 无名氏《天赋》:“虽覆繖之可嫓,岂练石之能补。”
14、[繖盖]sǎn gài
即伞盖。《梁书·武帝纪上》:“时所住斋常有五色回转,状若蟠龙,其上紫气腾起,形如繖盖,望者莫不异焉。”参见“伞盖”。
15、[繖子盐]sǎn zǐ yán
即伞子盐。井盐的一种。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 汤谿水 ﹞翼带盐井一百所,巴川 资以自给。粒大者方寸,中央隆起,形如张繖,故因名之曰繖子盐。有不成者,形亦必方,异於常盐矣。”
16、[拥繖扇]yōng sǎn shàn
见“拥身扇”。
17、[黄线繖]huáng xiàn sǎn
黄布伞。古代高级官员的仪仗。明 沉德符《野获编·礼部一·褐盖》:“犹忆先人,自输检差归,转修撰假归,俱用青繖,如他官。后来词林六七品,忽皆黄线繖,银瓜前导,已为踰分,未几而庶常亦然。”
18、[杏黄繖]xìng huáng sǎn
杏黄色伞盖。古代官员的仪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