幔
拼音:màn
释义:1.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
组词
幔帐 地幔 幔亭 布幔 窗幔 云幔 酒幔 木幔 帆幔 绛纱幔 点蜡幔拼音
màn笔顺
丨 𠃌 丨 丨 𠃍 一 一 丨 𠃍 丨 丨 一 ㇇ ㇏同音字
拼音为màn的字 拼音为man的字基础解释
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布~。窗~。详细解释
(形声。从巾,曼声。巾,丝麻织品。本义:帐幕,帐幔)
同本义
幔,幕也…蔽在上曰幔,在旁曰帷。——《说文》
幔幕帷盖,三军之用。——《墨子·非攻》
又如:幔亭(张挂帐幕围成的亭子);幔屋(帐篷);幔幕,幔帷,幔城(张帷幔围绕如城,故称“幔城”);幔室(用帷幕围成的房间)
以布帛制成,遮蔽门窗等用的帘子
乘幔不举。——《国语·晋语》。注:“幔,车无文也。”
又如:幔子
指古时酒店的招子
酒幔高楼一百家,宫前杨柳寺前花。——唐· 王建《宫前早春》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幔-中華語文大辭典幔幔ㄇㄢˋmàn布幕;帳幕。[例]布~|窗~|帷~。
幔-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幔 màn
名帐幕。《墨子·非攻》:“~幕帷盖,三军之用。”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màn
1、[窗幔]chuāng màn
窗帘(多指大幅的)。
2、[地幔]dì màn
地球内部介于地壳 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深度从地下5—70千米至2 900千米。物质基本上呈固态,局部具有塑性。主要成 分是铁、镁的硅酸盐类。由上而下,铁、镁含量渐增。以地下1,000千米深处为界,分上地幔和下地幔。
3、[帷幔]wéi màn
帷幕。
4、[幔帐]màn zhàng
幔。
5、[帐幔]zhàng màn
幕布;室内用于遮掩的大布帘。
6、[幔子]màn zi
幔。
7、[绮幔]qǐ màn
华美的帐幕。
8、[水幔]shuǐ màn
从高处突然降低水位而像帘子一样的水幕。
9、[黎幔]lí màn
黎 族人制作的幛幕。详“黎幕”。
10、[重幔]zhòng màn
有襞折的帐幕。
11、[酒幔]jiǔ màn
酒店门前所悬的布招子。
12、[帆幔]fān màn
1.帆篷。 2.借指帆船。
13、[云幔]yún màn
1.指成片的云翳。 2.轻柔的帏帐。
14、[锦幔]jǐn màn
锦制的帐幕。
15、[幔省]màn shěng
用帐幔张盖的临时官署。《宋书·礼志一》:“元嘉 二十五年闰二月,大蒐於 宣武场,主司奉詔列奉申摄,克日校猎,百官备办。设行宫殿便坐武帐於 幕府山 南冈。设王公百官便坐幔省如常仪。”《南齐书·礼志上》:“合朔之日,散官备防,非预斋之限者,於 止车门 外别立幔省,若日色有异,则列於省前。”
16、[幔利]màn lì
幔利指的是靠近希伯仑的幔利树丛,以色列先祖亚伯兰居住地亚摩利人幔利的橡树。幔利和以实各并亚乃都是弟兄,曾与亚伯兰联盟。“幔利”在原文的意思是“肥美”、“刚强”。
17、[幔帷]màn wéi
帷幕。
18、[风幔]fēng màn
挡风的帷幕。
19、[木幔]mù màn
古代一种装有木板作掩护的攻城车。
20、[围幔]wéi màn
超市围幔不易退色,光泽度更好。
21、[幔亭]màn tíng
1.用帐幕围成的亭子。 2.指福建武夷山。因山上有幔亭峰胜境,故称。
22、[幔屋]màn wū
帐篷。
23、[罗幔]luó màn
丝罗帷幔。
24、[通幔]tōng màn
全部遮挡起来的帷幔。
25、[帏幔]wéi màn
1.帐幕。 2.指车帷。
26、[幔幕]màn mù
亦作“幔幙”。帷幕。
27、[车幔]chē màn
车四周的帐幕。
28、[翠幔]cuì màn
翠色的帷幔。
29、[幔室]màn shì
用帷幕围成的房间。
30、[虚幔]xū màn
薄而透光的帘幕。
31、[朱幔]zhū màn
红色的帷幕。
32、[营幔]yíng màn
营帐。
33、[毳幔]cuì màn
即毳帐。
34、[佛幔]fó màn
佛龕上的帷幔。
35、[素幔]sù màn
1.丧家所用之白色帷幕。 2.指素朴无华饰的帐幔。
36、[風幔]fēng màn
挡风的帷幕。唐 杜甫《客旧馆》诗:“风幔何时卷,寒砧昨夜声。”宋 苏轼《上元夜过赴儋守台独坐有感》诗:“静看月窗盘蜥蜴,卧闻风幔落伊威。”
37、[缇幔]tí màn
亦作“緹縵”。橘红色的帷幕。
38、[幔城]màn chéng
张帷幔围绕如城,故称“幔城”。
39、[幔幙]màn mù
见“幔幕”。
40、[绛纱幔]jiàng shā màn
犹绛帐。《晋书·列女传·韦逞母宋氏》:“时博士 卢壼 对曰:‘废学既久,书传零落,比年缀撰,正经粗集,唯《周官礼注》未有其师。窃见太常 韦逞 母 宋氏,世学家女,传其父业,得《周官音义》,今年八十,视听无闕,自非此母无可以传授后生。’於是就 宋氏 家立讲堂,置生员百二十人,隔絳纱幔而受业,号 宋氏 为 宣文君,赐侍婢十人,《周官》学復行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