笴
拼音:gǎn
释义:1.〈书〉箭杆(gǎn)。
拼音
gǎn笔顺
丿 一 丶 丿 一 丶 一 丨 𠃍 一 亅同音字
拼音为gǎn的字 拼音为gan的字基础解释
箭杆(gǎn)。详细解释
箭杆
笴,箭茎也。——《广韵》
借指箭
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宋· 陆游《万里桥江上习射》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笴-中華語文大辭典笴ㄍㄜˇɡěㄍㄢˇɡǎn1.〈書〉箭桿。[例]太宗虯鬚,嘗戲張弓掛矢,好用四羽大~,長常箭一扶,射洞門闔(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卷一‧忠志》)。2.〈書〉桿。[例]銀鎗~。3.〈書〉箭。[例]邇來又學射,力薄愁官~(宋‧蘇軾〈次韻子由論書詩〉)︱丈夫未死誰能料?一~他年下百城(宋‧陸游〈萬里橋江上習射詩〉)。4.量詞。古用於計算槍、箭等。[例]一騎(ㄐ丨ˋ jì/ㄑ丨ˊ qí)馬,一~鎗。
笴-汉语大词典笴g?n
ㄍㄢˇ
〔《广韵》古旱切,上旱,见。〕
〔《广韵》古我切,上哿,见。〕
1.箭杆。
●《仪礼·乡射礼》:“阼阶下之东南,堂前三笴,西面北上坐。”
郑玄注:“笴,矢干也。”
●贾公彦疏:“案《矢人》注:‘矢干长三尺。’是去堂九尺也。”
●《周礼·考工记序》:“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
郑玄注:“笴,矢干也。”
●清魏源《圣武记》卷三:“鄂尔多斯部在河套中……地宜马驼,有麦垛山铁可为兵,河柳可为笴。”
2.箭。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忠志》:“太宗虬须,尝戏张弓挂矢,好用四羽大笴。”
●宋苏轼《和子由论书》:“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自注:“官箭十二把,吾能十一把箭耳。”
●宋陆游《万里桥上习箭》诗:“丈夫未死谁能料,一笴他年下百城。”
3.杆。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那揭罗曷国》:“如来锡杖白铁作镮,栴檀为笴,宝笥盛之。”
●宋无名氏《鬼董·沈翁》:“他日客复来,则戎装乘马,持银笴抢,从卒负胡床叵罗,威仪甚武。”
●元尚仲贤《气英布》第四摺:“那项王可不也是腹背受敌,则被他一骑马一笴枪,冲突将来,杀的人人退缩,个个奔逃。”
4.见“笋笴”。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gǎn
1、[三笴]sān gǎn
谓九尺。笴,箭干,长三尺。
2、[笋笴]sǔn gǎn
亦作“笋笴”。指用整条芽笋制成的笋干。
3、[一笴]yī gǎn
1.一支箭。笴,箭杆。 2.表数量。犹言一杆。
4、[箭笴]jiàn gǎn
箭杆。
5、[铜磨笴]tóng mó gǎn
石磨上用来转动磨盘的铜制磨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