峒
拼音:dòng
释义:1.山洞;石洞。多用于地名(多见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组词
峒人 峒丁 峒户 峒兵 蛮峒 箐峒 平峒 峒室 溪峒拼音
dòng笔顺
丨 ㇄ 丨 丨 𠃌 一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dòng的字 拼音为dong的字基础解释
山洞。详细解释
〈名〉
山洞(多用于地名) 。
如:峒室(矿井巷道)
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
如:苗族的苗峒、侗族的十峒、壮族的黄峒等。后来逐渐演变成今侗族。
如:峒丁(峒人;峒兵);峒户(峒人人家)
另见 tóng
——见“崆峒”( Kōngtóng):山名,在甘肃。又岛名,在山东
另见 dòng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峒-中華語文大辭典峒ㄊㄨㄥˊtónɡ參見【崆峒】。
峒-漢語大字典峒
(一)tóng 《廣韻》徒紅切,平東定。東部。
〔崆峒〕1.山深貌。《集韻·送韻》:“崆,崆峒,山深皃。”2.山洞宽阔貌。《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一》:“洞門甚崇,内崆峒宏峻,規模迥别。”3.水响声。《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二》:“山下有水穴東北向,瀦水甚滿,而内聲崆峒。”4.山名。也作“空同”、“空桐”。a.在甘肃。《山海經·海内東經》:“温水出崆峒山,在臨汾南。”郝懿行案:“崆峒山在原州平陽縣西百里。”《新唐書·地理志一》:“原州平涼郡有崆峒山。”《括地志·右酒泉》:“原州平高縣西百里亦有崆峒山。”b.在河南。《莊子·在宥》:“(黄帝)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上,故往見之。”c.在江西。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江西六·贛州府》:“崆峒山,府南六十里,一名空山。”d.在四川。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川八·龍安府》:“崆峒山,在府西北十里,山谷深險。”5.岛名。山东省烟台市芝罘区东北有崆峒岛。
(二)dòng 《廣韻》徒弄切,去送定。
(1)山谷深邃。《廣韻·送韻》:“峒,ࡼϦױ。”
(2)山峰参差不齐。《集韻·送韻》:“峒,山嵾嵳不齊。”
(3)山。《玉篇·山部》:“峒,山。”
(4)旧时对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宋陸游《書驛壁》:“峒民無地習耕稼,射麋捕虎連晝夜。”《宋史·高宗紀》:“詔江西、閩、廣、荆、湖諸路團教峒丁、槍杖手。”清陸次雲《五溪雜詠》:“峒民參漢俗,溪女唱苗歌。”
(5)山洞。《集韻·送韻》:“峒,山穴。通作洞。”唐柳宗元《南省轉牒欲具江國圖令盡通風俗故事》:“椎髻老人難借問,黄茆深峒敢留連。”唐朱慶餘《題娥皇廟》:“夜深寒峒響,秋近碧蘿鮮。”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òng
1、[峒人]dòng rén
西南地区聚居于山区的少数民族。
2、[峒丁]dòng dīng
1.峒人。 2.峒兵。
3、[平峒]píng dòng
亦称“平窿”。在山地开采矿床时所挖掘的有直通地面出口的水平通道。供运输矿石、材料、人员及通风、排水之用。
4、[峒室]dòng shì
在矿井下,专为安装各种机械设备或存放材料、矿石和供其他辅助作业及办公用的巷道。
5、[溪峒]xī dòng
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父椎牛骨,而子渐之,谿峒土人数十年而食假鬼。”
6、[硡峒]hōng dòng
象声词。形容声音宏大。
7、[峒兵]dòng bīng
宋 乡兵之一。以峒人壮丁编组而成。
8、[峒户]dòng hù
峒人人家。
9、[箐峒]qìng dòng
竹林中的山洞。
10、[蛮峒]mán dòng
指南方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亦指这一地区的人。
11、[谿峒]xī dòng
旧时对我国西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统称。明 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父椎牛骨,而子渐之,谿峒土人数十年而食假鬼。”
12、[空峒]kōng dòng
1.见“空同”。 2.传说天上的琴名。
13、[全茶峒]quán chá dòng
“全茶峒”就是整个茶峒镇的意思。
14、[青草峒]qīng cǎo dòng
峒名。峒在 青草山 上。宋 真德秀《少保成国赵正惠公墓志铭》:“会 黑风峒 罗世传 寇钞 郴 衡 间,而峒近 吉 之 龙泉 ……明年夏,青草峒 寇作,亟遣兵平之。”亦省称“青草”。宋 刘克庄《满江红·送宋惠父入江西幕》词:“黄纸红旗喧道路,黑风 青草 空巢穴。”
tóng
1、[崆峒]kōng tóng
山名。在甘肃。峒(t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