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
拼音
bǐng笔顺
丶 一 丨 𠃍 丨 𠃍 一 一 丿 一 丨 丿 ㇏同音字
拼音为bǐng的字 拼音为bing的字基础解释
同“禀”。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稟-中華語文大辭典稟禀ㄅ丨ㄥˇbǐnɡ1.賜予;賦予。[例]天~其性|~授。2.承受。[例]~受︱~命。3.稟報;稟告。[例]~白︱~奏|容後面~。
稟-漢語大字典稟
《説文》:“稟,賜穀也。从㐭,从禾。”按:此字与“㐭”、“廩”古实为一字,本义为仓廩。
(一)lǐn 《集韻》力錦切,上寢來。侵部。
(1)同“廩”。粮仓。《集韻·ࡪ©》:“㐭,《説文》:‘穀所振入。’或作廩、稟。”《新唐書·李密傳》:“今稟無見糧,難以持久。”
(2)敬。《方言》卷六:“稟,敬也。秦晋之間曰稟,齊曰浚,吴楚之間自敬曰稟。”戴震疏證:“稟,亦作懔。”
(二)bǐng 《廣韻》筆錦切,上寢幫。侵部。
(1)古指官府赐人以谷。《説文·㐭部》:“稟,賜穀也。”段玉裁注:“凡賜穀曰稟,受賜亦曰稟。”《廣韻·寢韻》:“稟,供穀。”《漢書·文帝紀》:“今聞吏稟當受鬻者,或以陳粟,豈稱養老之意哉!”《後漢書·章帝紀》:“方春冬作,恐人稍受稟,往來煩劇,或妨耕農。”《新唐書·憲宗紀》:“葬陣亡者,稟其家五歲。”
(2)赐与;赋与。《廣雅·釋詁三》:“稟,予也。”王念孫疏證:“各本‘予’下皆無‘與’字,此因‘予’、‘與’二字同聲,故傳寫脱去‘與’字耳。”《廣韻·寢韻》:“稟,與也。”《漢書·禮樂志》:“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宋劉斧《青瑣高議·劉煇》:“人之才乃天相稟,不能勉强。”
(3)领受;承受。《集韻·沁韻》:“稟,受也。”《書·説命上》:“臣下罔攸稟令。”孔傳:“稟,受。”《論衡·實知》:“狌狌知往,鳱鵲知來,稟天之性,自然者也。”三國魏曹植《植橘賦》:“稟太陽之烈氣,嘉杲日之休光。”
(4)下对上报告。《正字通·禾部》:“稟,今俗以白事為稟。”《宋書·劉穆之傳》:“賓客輻輳,求訴百端,内外諮稟,盈堦滿室。”宋蘇軾《答錢濟明》:“俟至金陵,當别遣人咨稟也。”《東周列國志》第十二回:“望母親稟父侯,與孩兒做主。”鲁迅《故事新编·理水》:“稟大人,他们都是以善于吃苦,驰名世界的人们。”
(5)动用。《淮南子·俶真》:“今萬物之來擢拔吾性,攓取吾情,有若泉源,雖欲勿稟,其可得邪?”高誘注:“稟,猶動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