髮
拼音:fà
释义:1.亦作“髪”。2.头发。3.蓄发。4.草木。5.细长、狭长之称,相当于“綫”、“脉”等。6.旧时对太平天囯起义军的称呼。7.量词。尺的万分之一。泛指极小之量。8.姓。汉有东海发福。见《汉书·儒林传·赵子》。
拼音
fà笔顺
一 丨 一 一 一 𠃋 丶 丿 丿 丿 一 丿 ㇇ ㇏ 丶同音字
拼音为fà的字 拼音为fa的字基础解释
1.人類頭上的毛:“頭髮”、“白髮”、“黑髮”、“毫髮無傷”。《孝經•開宗明義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 2.比喻為山上的草木。《莊子•逍遙遊》:“窮髮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3.姓。如漢代有髮福。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髮-中華語文大辭典髮发ㄈㄚˇfǎㄈㄚˋfà1.頭髮。[例]~髻︱華~︱鬚~︱白~。2.姓。
髮-辞源3【髮】15画 7240·0 fà ㄈㄚˋ 方伐切,入,月韻,非。月部。㊀頭髮。説文:“髮,根也。从髟,犮聲。”唐釋 慧琳 一切經音義五 大般若經音義、六四 迦葉禁戒經音義引 説文皆作“頂上毛也”。墨子 公孟:“昔者 越王 句踐剪髮文身,以治其國。”㊁古代長度單位名。漢 賈誼 新書八 六術:“是故立一毫以爲度始:十毫爲髮,十髮爲氂,十氂爲分,十分爲寸,十寸爲尺。”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fà
1、[丱髮]guàn fà
1.童发。南朝 梁简文帝《舞赋》:“丱髮初筓,参差俱集。” 2.指少年。唐 李绅《过梅里》诗之一:“丱髮此淹留,垂丝匪閒旷。”清 王文治《偕全公魁使琉球》诗:“丱髮也须千万值,綺年多是十三餘。”
2、[髶髮]èr fà
即髶髦。唐 段成式《酉阳杂俎·礼异》:“铁甲者百餘人,仪仗百餘人,剪綵如衣带,白羽间为矟,髶髮絳袍,帽凡五色,袍随髶色,以木为矟、刃、戟,画綵为虾蟆幡。”参见“髶髦”。
3、[髺髮]kuò fà
犹束发。
4、[千鈞一髮]qiān jūn yī fà
钧:三十斤;千钧:古代三十斤为一均。原意是一根头发悬挂着三万斤重的东西,比喻极其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