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
拼音:fú
释义:1.打仗时被抓住的敌人。2.打仗时捉住敌人。
组词
战俘 俘虏 俘卤 俘隶 俘获 反俘 阵俘 被俘人员拼音
fú笔顺
丿 丨 丿 丶 丶 丿 ㇇ 亅 一左窄右宽。“亻”撇画长短、斜度适中,竖画正直。“孚”上撇短平,两点与撇间距均匀;竖钩稍弯,收笔比左竖稍低;横画稍长。
同音字
拼音为fú的字 拼音为fu的字基础解释
1.作战时把敌人 捉住:~获。 2.作战时被捉住的敌人:战~。详细解释
(形声。从人,孚( fú)声。本义:俘获)
同本义
俘,军所获也。——《说文》
以为俘聝。——《春秋传》。按,死者取左耳为聝,生者为俘。
俘,取也。——《尔雅》。李注:“囚敌曰俘。”
俘二百五十人。——《左传·宣公二年》
又如:生俘(活捉);俘斩(俘获斩首);俘系(俘获拴缚);俘执(俘获擒捉);俘敌数千
缴获;指用战争手段获取对方土地或物质等
俘厥宝玉。——《书·汤誓》
俘我王官。——《左传·成公十三年》
又如:俘劫(侵犯掠夺);俘邑(在战争中获取,因而对其有所有权的城邑)
俘虏
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左传·定公十年》
又如:伤俘(受伤的俘虏);战俘(战争中捉住的敌人)
通“宝”。珍贵之物
齐人来归 卫俘。——《左传·庄公六年经》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俘-康熙字典俘
【子集中】【人字部】 俘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孚。【說文】軍所獲也。【春秋·莊六年】齊人來歸衞俘。三傳皆曰衞寶,杜預曰俘囚,疑經誤。一說俘,取也。與書俘厥寶玉同義。經以所取言之,傳以其物言之,非經誤也
◎又【左傳·莊三十一年】諸侯不相遺俘。【爾雅疏】囚敵曰俘,伐執之曰取。
俘ㄈㄨˊfú1.戰爭時抓到的敵軍。[例]戰~|遣~。2.擄獲;抓到敵人。[例]被~|~獲。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fú
1、[被俘]bèi fú
战争中被对方活捉。
2、[俘虏]fú lǔ
1.打仗时捉住(敌人):~了敌军师长。 2.打仗时捉住的敌人:释放~。
3、[俘获]fú huò
俘虏(敌人)和缴获(武器装备等)。
4、[战俘]zhàn fú
除了国际法或国际协定所规定的几种例外情况,在战争中被交战国一方所俘获或拘留的人员。
5、[生俘]shēng fú
生擒;活捉(敌人)。
6、[遣俘]qiǎn fú
谓遣还俘虏。
7、[俘擒]fú qín
擒获或被擒获。
8、[赏俘]shǎng fú
因俘获之功而所得的赏赐。《资治通鉴·梁敬帝太平元年》:“戊午,大赦。己未,解严。军士以赏俘贸酒,一人裁得一醉。”
9、[反俘]fǎn fú
遣返俘虏。
10、[俘累]fú lèi
俘获捆绑;俘掳。
11、[俘庙]fú miào
古代一种礼仪。作战胜利后在太庙献俘告成。
12、[伤俘]shāng fú
1.战斗中受伤和被俘虏的人员。 2.受伤的被俘人员。
13、[俘掠]fú lüè
俘获抢劫。《旧唐书·李密传》:“入 东都,俘掠居人,烧 天津桥。”《资治通鉴·唐高祖武德二年》:“时 河东 州县,俘掠之餘,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徵敛无所得,军中乏食。”《新五代史·杂传·孟方立》:“晋 数遣 李存孝 等出兵以窥 山东,三州之人俘掠殆尽,赤地数千里,无復耕桑者累年。”
14、[俘执]fú zhí
俘获擒捉。
15、[囚俘]qiú fú
俘虏。
16、[俘隶]fú lì
被俘而为奴隶者。
17、[俘邑]fú yì
在战争中获取、因而对其拥有所有权的城邑。《左传·昭公十八年》:“许 不专於 楚,郑 方有令政,许 曰:‘余旧国也。’郑 曰:‘余俘邑也。’”明 刘基《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郑 人盖以 许 为俘邑久矣,特畏大国而未得逞其志耳。”
18、[俘献]fú xiàn
作为俘虏而被进献。
19、[俘纍]fú léi
亦作“俘累”。俘获捆绑;俘掳。宋 苏轼《代张方平谏用兵书》:“然此等皆戕杀已降,俘纍老弱,困弊腹心,而取空虚无用之地以谓武功。”宋 陆游《南唐书·朱元传论》:“元 降,诸将束手无策,相与为俘纍以去。”清 黄宗羲《太垣靳公传》:“国家新造,攻城略地,俘累即为军赏,斩刈首馘之餘,汨没於奴隶。”
20、[俘系]fú xì
俘获拴缚。
21、[俘略]fú lüè
俘获掠夺。《续资治通鉴·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初,刘继元 降,帝令殿前都虞候、武泰 节度使 崔翰 先入慰諭,仍禁俘略之物无得出城。”
22、[砂俘]shā fú
虫名。
23、[受俘]shòu fú
封建社会的一种礼仪。旧时封建统治者战争胜利后,先行献俘礼,把所获俘虏献于宗庙社稷,再行受俘礼,由皇帝接受战俘。也叫“受俘馘”。
24、[俘聝]fú guó
见“俘馘”。
25、[俘馘]fú guó
1.亦作“俘聝”。生俘的敌人和被杀的敌人的左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丙子晨,郑文 夫人 芈氏、姜氏 劳 楚子 於 柯泽。楚子 使 师縉 示之俘馘。”杜预 注:“俘,所得囚;馘,所截耳。”孔颖达 疏:“俘者,生执囚之;馘者,杀其人截取其左耳,欲以计功也。” 2.指被俘虏者。《左传·成公三年》:“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杨伯峻 注:“知罃 实被‘俘’,而未被‘馘’,此‘馘’字是连类而及之词。”《说文·耳部》引作“以为俘聝”。《旧五代史·唐书·明宗纪六》:“辛酉,帝御 咸安楼 受 定州 俘馘,百官就列,宣露布於楼前。”宋 王安石《冯鲁公神道碑》:“太宗 征 河东,公奋身冒兵,数取俘馘以献于行在。” 3.俘获斩杀。《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是夜,大破之,俘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
26、[遗俘]yí fú
指未被处死的俘虏。
27、[馘俘]guó fú
杀死和生俘的敌人(以割取左耳计数)。
28、[俘掳]fú lǔ
见“俘虏”。
29、[告俘]gào fú
古代凯旋,献俘太庙,以告成功。
30、[献俘]xiàn fú
1.古代一种军礼。凯旋时以所获俘虏献于宗庙,显示战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晋 师﹞振旅,愷以入于 晋。献俘、授馘,饮至、大赏。”杜预 注:“献 楚 俘於庙。”唐 陈子昂《为建安王与诸将书》:“六军长驱,此月将发,恨不得与诸公等共观诸将斩馘献俘。”清 昭槤《啸亭杂录·西域用兵始末》:“﹝我兵﹞并获 青海 叛贼 罗卜藏丹津,先后槛入,行献俘礼。” 2.泛指献交俘获之人。清 陈梦雷《解介士传》:“﹝ 伍员 ﹞选壮士伏大泽中,夜纵火,敖 果率众譟而出,悉擒之,加束缚,献俘於王。”
31、[俘杀]fú shā
俘获杀戮。
32、[俘级]fú jí
战争中掳获的敌方人员及其已死者的首级。
33、[俘囚]fú qiú
1.在战争中被掳获的人。《南史·檀道济传》:“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唐 刘知几《史通·杂说中》:“江左 皇族,水乡庶姓,若 司马、刘、萧、韩、王,或出於亡命,或起自俘囚,一诣 桑乾,皆成禁臠。”宋 苏轼《代侯公説项羽辞》:“臣闻 汉王 之父 太公 为俘囚,臣切庆大王获所以胜於 汉 者。” 2.拘禁。宋 朱弁《曲洧旧闻》卷八:“予俘囚十年,外兄不知所在,今观公书此事,则再出世之语昭然矣。”金 高士谈《丙寅刑部中》诗之一:“衅来无朕兆,意外得俘囚。”
34、[俘卤]fú lǔ
见“俘虏”。
35、[阵俘]zhèn fú
战场上俘获的敌兵。
36、[降俘]jiàng fú
投降的俘虏。
37、[俘劫]fú jié
侵犯掠夺。
38、[累俘]lèi fú
被拘系之俘虏。
39、[禽俘]qín fú
擒获。
40、[俘斩]fú zhǎn
1.俘获斩杀。《资治通鉴·晋安帝隆安二年》:“乌孤 进攻,拔之,飢 单骑奔 浇河,俘斩数万。” 2.指被俘获斩杀的人。《宋史·太宗纪二》:“戊戌,峡路 行营破贼于 广安军 ……又破于 合州 西方溪,俘斩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