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
拼音:sì
释义:1.祭祀,向神佛或祖先进献供品,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2.殷代特指年。
组词
祭祀 奉祀 祀场 祀祷 祀典 祀奉 祀贡 祀天 祀官 祀田 祀山川 群小祀 羣小祀 祀竈日 郊祀歌 祀灶日 覆宗灭祀 废绝卫祀拼音
sì笔顺
丶 ㇇ 丨 丶 𠃍 一 乚“礻”点与横折提距离适中,竖段端正,对上点。“巳”大小适中,竖弯钩斜度、位置恰当。
同音字
拼音为sì的字 拼音为si的字基础解释
1.祭祀:~天。~孔。~祖。 2.殷代特指年:十有三~。详细解释
(形声。从示,巳声。“示”常与祭祀有关。本义:祭祀天神)
同本义
祀,祭无已也。——《说文》
祀,国之大事也。
左传·文公二年》
五祀。——《周礼·在宗伯》。郑注:“五色之帝。”
以雷鼓鼓神祀。——《周礼》。贾公彦疏:“天神称祀,地祗称祭,宗庙称享。”
一说指祭祀地神
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祭祀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
祭祀必祝之。——《战国策》
瑞抚吴甫半岁,小民闻当去,号泣载道,家绘像祀之。——《明史·海瑞传》
又如:祀灶(祭灶神。在腊月二十三日,为古代五祀之一);祀南北郊(天子即位后在城南郊外祭天,在城北郊外祭地);祀土(祭祀土地神);祀天(祭祀天神);祀孔(指祭祀孔子的典礼);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祀社(祭祀土神);祀奉(祭祀供奉);祀典(记载祭祀仪礼的典籍);祀物(祭祀所用的供物);祀命(祭祀的命令);祀享(祭祀供献);祀孤(祭祀孤魂);祀姑(古代旗帜名)
祭神的地方
过墓则式,过祀则下。——《礼记》
又如:祀堂(祭殿);祀舍(祭祀的房屋,庙宇);祀场(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祀坛(古代祭祀时用土筑的平台)
世,代
固有文不传于后祀,声遂绝于天下者矣。——唐· 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
中国商代对年的一种称呼
惟十有三祀。——《书·洪范》
向神或神明供奉动物或植物食物、酒类、香烛或珍贵物品作为祭祀的行为或举动
祀,国之大事也——《左传》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祀-中華語文大辭典祀ㄙˋsì1.擺上供品,對祖先或神佛行禮,表示崇敬並祈求賜福免災。[例]~天︱~灶︱祭~|奉~。2.姓。
祀-漢語大字典祀
《説文》:“祀,祭無已也。从示,巳聲。禩,祀或从異。”
sì 《廣韻》詳里切,上止邪。之部。
(1)祭,永久祭祀。《爾雅·釋詁下》:“祀,祭也。”《説文·示部》:“祀,祭無已也。”徐鍇繫傳:“《老子》曰‘子孫祭祀不輟’是也。”清張文虎《舒藝室隨筆》:“案:祭無已,語簡未達。定公八年《公羊傳》解詁云:‘言祀者無已,長久之辭。’疏云:‘見其相嗣不已,長久常然。’此蓋漢儒相傳之訓,謂子孫世祀不絶也。”《書·洪範》:“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左傳·文公二年》:“祀,國之大事也。”《禮記·祭法》:“夫聖王之制祭祀也,法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水滸全傳》第五回:“你却不知他只有這個女兒,養老送終,承祀香火,都在他身上。”
(2)特指祭祀天神。《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賈公彦疏:“天神稱祀,地祇稱祭,宗廟稱享。”一说指祭祀地神。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二十二引《爾雅》:“祠,祭也,天祭也。祀,地祭也。”
(3)祭神的地方。《禮記·檀弓下》:“過墓則式,過祀則下。”孔穎達疏:“祀謂神位有屋樹者。”
(4)世;代。唐柳宗元《與友人論為文書》:“固有文不傳於後祀,聲遂絶於天下者矣。”又《為裴中丞上裴相破東平狀》:“然則布政明堂,勒功東嶽,光垂後祀,輝映前王。”
(5)商代称年为祀。《爾雅·釋天》:“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邢昺疏引孫炎曰:“(祀)取四時祭祀一訖。”《玉篇·示部》:“祀,年也。”《書·洪範》:“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逸周書·柔武解》:“維王元祀,一月,既生魄。”南朝梁蕭統《文選序》:“自姬、漢以來,眇焉悠邈,時更七代,數逾千祀。”
(6)通“已(yǐ)”。止。《書·酒誥》:“朝夕曰:祀兹酒。”俞樾平議:“此祀字乃是已之假借字。”又《古書疑義舉例》卷一:“《酒誥》篇:‘朝夕曰:祀兹酒。’……祀字讀為已。《周易·損》:‘初九,已事遄往。’《釋文》曰:‘已,虞作祀。’是祀與已古字通也。已者,止也。已兹酒者,止此酒也。”
(7)姓。《萬姓統譜·紙韻》:“祀,見《姓苑》。本朝祀淵,洪武進士,舒城人。”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ì
1、[祭祀]jì sì
〈动〉旧时习俗,陈设供品向祖先或神佛等致礼,表示尊崇并祈求护佑。
2、[奉祀]fèng sì
祭祀。
3、[特祀]tè sì
1.谓单向新死者祭祀。《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凡君薨,卒哭而祔,祔而作主,特祀於主,烝、尝、禘於庙。”杨伯峻 注:“特祀者,单向新死者祭祀也。盖卒哭之后,尚有小祥、大祥、禫诸祭,唯祭于新死者之主,故云特祀於主。” 2.单独祭祀。《汉书·郊祀志下》:“天墬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
4、[明祀]míng sì
对重大祭祀的美称。《左传·僖公二十一年》:“崇明祀,保小寡,周 礼也。”杜预 注:“明祀,大皥 有济 之祀。”晋 陆机《答张士然》诗:“驾言巡明祀,致敬在祈年。”唐 储光羲《尚书省受誓诫贻太庙裴丞》诗:“皇家有恆宪,斋祭崇明祀。”
5、[亿祀]yì sì
亿年。祀,年。《宋史·乐志七》:“龙德而隐,源流则长。宜乎亿祀,侑享弥昌。”
6、[祀物]sì wù
祭祀所用的贡物。多指牺牲之类。
7、[羣祀]qún sì
1.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词语出处古代大祀、中祀以下列在祀典的祭祀。《左传·襄公十一年》:“名山名川,羣神羣祀。”杜预 注:“羣祀,在祀典者。”《后汉书·祭祀志中》:“山川百神应祀者未尽,其议增修羣祀宜享祀者。”清 代有祭群庙、群祠之典。群庙如先医庙、火神庙;群祠如贤良祠、昭忠祠,皆在群祀之列。参阅《清会典·礼部》。
8、[祀场]sì chǎng
古代祭祀地神的处所。多在立春或立秋后的第五日,设屋祭祀。
9、[馨祀]xīn sì
指祭祀。
10、[阳祀]yáng sì
指祭天及宗庙。
11、[黩祀]dú sì
犹黩祭。《穀梁传·桓公八年》:“夏,五月,丁丑,烝。烝,冬事也,春夏兴之,黷祀也。”南朝 梁 刘勰《文心雕龙·祝盟》:“春秋 已下,黷祀諂祭,祝币史辞,靡神不至。”
12、[人祀]rén sì
用人做祭品的祭祀。《百喻经·杀商主祀天喻》:“至旷野中,有一天祠,当须人祀,然后得过。”
13、[配祀]pèi sì
合祭;祔祀。
14、[闲祀]xián sì
亦作“间祀”。谓四时正祭之间的祭祀。
15、[通祀]tōng sì
共同祭祀。
16、[洪祀]hóng sì
隆重的祭祀。
17、[毖祀]bì sì
谨慎祭祀。
18、[旌祀]jīng sì
表彰与祭祀。
19、[房祀]fáng sì
亦作“房祠”。祠堂,庙宇。
20、[燔祀]fán sì
焚柴祭祀。
21、[世祀]shì sì
世代祭祀。《左传·僖公十二年》:“管氏 之世祀也宜哉!”《宋书·礼志三》:“虽年絶世祀,代革精华,可得腾金綵,奏玉润。”南朝 梁 任昉《王文宪集序》:“远协神期,用彰世祀。”
22、[月祀]yuè sì
古代指每月对曾祖、高祖的祭祀。
23、[灵祀]líng sì
对年寿的美称。《文选·鲍照<舞鹤赋>》:“践神区其既远,积灵祀而方多。”吕延济 注:“祀,年也。践歷既远,年寿又多。”
24、[祀祷]sì dǎo
祭祀求福。
25、[迎祀]yíng sì
谓摆设香案迎神而祭。
26、[孝祀]xiào sì
祭祀,享祭。
27、[逆祀]nì sì
违反上下位次的祭祀。《左传·文公二年》:“秋八月丁卯,大事於大庙,躋 僖公,逆祀也。”杜预 注:“僖 是 閔 兄,不得为父子,尝为臣,位应在下,令居 閔 上,故曰逆祀。”《孔子家语·颜回》:“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明 刘基《吉禘于庄公作僖公主》:“又其甚者,禘太庙以致妾母,纵逆祀以乱昭穆,鲁 之礼不可言矣!”
28、[祀仪]sì yí
祭祀的程式。
29、[故祀]gù sì
按惯例举行的祭祀。
30、[祀曲]sì qǔ
同“祀麴”。以酒祭奠。
31、[祀堂]sì táng
祭殿。
32、[祖祀]zǔ sì
祭祖。
33、[社祀]shè sì
同“社祭”。古谓祭祀土地神。
34、[种祀]zhǒng sì
谓立祠祀奉祖宗。
35、[郊祀]jiāo sì
1.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郊谓大祀,祀为群祀。 2.《郊祀歌》的省称。
36、[年祀]nián sì
年岁。《周书·晋荡公传》:“今又寄汝小时所著锦袍表一领,至宜检看,知吾含悲戚多歷年祀。”唐 刘知几《史通·五行志杂駮》:“且 春秋 之后,战国 之时,史官闕书,年祀难记。”宋 周煇《清波杂志》卷七:“舅氏 张必用 家藏 唐 诸帝全身小像,乃 蜀 中名笔,巾裹红袍,年祀悠远而色不渝。”
37、[讲祀]jiǎng sì
修举祀典。
38、[禘祀]dì sì
犹禘祭。《左传·襄公十六年》:“以寡君之未禘祀,与民之未息。”杜预 注:“禘·祀,三年丧毕之吉祭。”《梁书·许懋传》:“惟大禘祀不在此数。”
39、[祀奉]sì fèng
祭祀供奉。
40、[宗祀]zōng sì
1.谓对祖宗的祭祀。 2.泛指各种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