駞
拼音:tuó
释义:1.同“駝”。2.用同“拖”。拉;拖曳。3.用同“拖”。在身体后面耷拉着。
组词
橐駞 駞逗 紫駞尼 紫駞峯拼音
tuó笔顺
一 丨 一 一 丨 𠃌 丶 丶 丶 丶 丿 一 𠃌 丨 乚同音字
拼音为tuó的字 拼音为tuo的字基础解释
同“駝”。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駞-中華大字典1、駞釋文:駝或字。見《集韻》。
2、馳讀音:陳知切,音池,支韻。釋文:
❶大驅也。見《說文》。《段注》:~、亦驅也。較大而疾耳。
〔按廣雅。~、犇也。廣韻。~、騖也。意竝同〕。
❷行也。《淮南原道》:執元德于心。而化~若神。
❸競也。《文選張衡賦》:煌火~而星流。
❹施也。《文選宋玉賦序》:五色竝~。
❺逝也。〔崔融詩〕:時往惜年~。
❻追逐也。《左莊十年傳》:公將~之。
❼躪轢也。《禮記曲禮》:入國不~。
❽傳播也。〔孟郊詩〕:英名日四~。
❾放不扣也。《周禮田僕》:大夫~。
❿自恣曰~。《詩板》:無敢~驅。
⓫車馬曰~。《書胤征》:嗇夫~。
⓬直騁曰~。《後漢光武紀》:今此誰賊而~騖擊之乎。
⓭神往曰~。《隋書史祥傳》:情~魏闕。
⓮~道。天子所行路。若今之中道。見《正字通》。
⓯~騁。田獵也。《呂覽任數》:~騁而因耳矣。
〔又〕:猶宣布也。見《文選孔稚珪文騁西山之逸議注》。
⓰姓也。明~九垓。
3、馳讀音:唐何切,音駝,歌韻。釋文:走也。見《集韻》。
4、駝讀音:唐何切,音陀,歌韻。釋文:
❶駱~。獸名。《漢書西域傳》:鄯善國多馲~。
〔按或作馲~、橐~。爲反芻類之無角者。身高八九尺。能負重行遠。狀似馬。頭似羊。長項垂耳。脊上肉鞍隆高若封。故名~峯。其毛有蒼、褐、黃、紫、數色。人多取以織氈〕。
❷鳥名。《後漢和帝紀》:安息國遣使獻大爵。
〔注〕:大爵、頸及身膺蹄都似槖~。卽今之~鳥也。
❸嶺名。《道光泰州志》:州境有八景。其一曰、~嶺淸風。
〔又〕:~頭。~頂。竝山名。《明一統志》:菟頭山、在靑州府臨淄縣南十一里。一名~頭山。~頂山、在臨洮府金縣東南三十五里。
❹~碁。㠀名。《方輿記》:~碁㠀、一名鼉磯㠀。在蓬萊海中。產硯石。
❺牟~。岡名。《宋史兵志》:牧於咸豐門外牟~岡。
〔按東京夢華錄云。九日。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毛~岡等處宴聚。毛~、卽牟~〕。
❻眞臘呼父母之敬稱曰~。《眞臘風土記》:呼主人爲巴~。主母爲米~。巴者父也。米者母也。
〔按眞今之柬埔寨〕。
❼~負物亦曰~。《漢書司馬相如傳》:騊駼槖~。
〔注〕:言其可負橐囊而~物。故以名云。
❽背僂也。《柳宗元種樹郭槖駝傳注》:人背~、不能仰也。
5、芎釋文:同駝。見《字彙補》。
駞
駞tuó 《廣韻》徒河切,平歌定。
(1)同“駝”。1.骆驼。《廣韻·歌韻》:“駝,駱駝。駞,俗。”《十六國春秋·後凉録·吕光》:“以駞二萬餘頭,致外國珍異千餘品,駿馬萬餘匹而還。”唐封演《封氏聞見記·蜀無兔鴿》:“象出南越,駞出北胡,今皆育于中國。”明葉子奇《草木子·鉤玄篇》:“諺云:‘南人不夢駞,北人不夢象’,缺於所不見也。”2.弯曲。《太平廣記》卷三十三引南唐沈汾《續仙傳》:“有患腰脚駞曲,拄杖而來者,亦以竹拄杖打之。”元張可久《折桂令·湖上懷古次疎齋學士韻》:“柳駞腰繫我詩艖,趁夜雪歸鴻。”3.背负。《永樂大典·站赤五》引元《經世大典》:“其間裝駞己物,以營私利。”《農政全書·六畜》:“背上毛生旋,驢騾亦有之。只惟鞍貼下,此者是駞尸。”
(2)下垂。宋程垓《意難忘》:“花擁鴛房,記駞肩髻小,約鬢眉長。”
(3)用同“拖(tuō)”。拉。《漢將王陵變文》:“捉得知更官㣵(健),横駞豎拽,到王陵面前。”明佚名《宵光記·ࢦĥń》:“虎來吃猪,駞了他去,也不可知。”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uó
1、[驝駞]tuó tuó
见“驝驼”。
2、[鸣駞]míng tuó
指骆驼。駞,同“驼”。
3、[骆駞]luò tuó
见“骆驼”。
4、[老駞]lǎo tuó
骆驼。
5、[橐駞]tuó tuó
1.同“橐驼”。亦作“槖驼”。《史记·匈奴列传》:“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駞、驴、驘、駃騠。”唐沉亚之《夏平》:“其所业无农桑事,事畜马、牛、羊、槖駞。”宋梅尧臣《宣州杂诗》之十一:“谁将橐駞载,辛苦向骄戎。”《明史·成祖纪二》:“夏四月庚申,次威虏镇,以橐駞所载水给卫士,视军士皆食,始进膳。” 2.同“橐驼”。亦作“槖驼”。駞,同“驼”。
6、[馲駞]tuō tuó
见“馲驼”。
7、[骀駞]dài tuó
见“駘佗”。
8、[飞駞]fēi tuó
古代 交趾 风俗之一。
9、[磨駞]mó tuó
见“磨驼”。
10、[龟駞]guī tuó
指龟纽。
11、[骒駞]kè tuó
母骆驼。
12、[铜駞]tóng tuó
见“铜驼”。
13、[駞逗]tuó dòu
勾引;诱惑。
14、[紫駞峯]zǐ tuó fēng
见“紫驼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