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
拼音:hàn
释义:1.人或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2.出汗;使出汗。3.用火烤竹子,使其汁液散发掉。
组词
汗珠 汗水 冷汗 出汗 流汗 汗牛充栋 汗流浃背 挥汗如雨 汗马功劳 捏一把汗拼音
hàn笔顺
丶 丶 ㇀ 一 一 丨“氵”上两点短小,中点偏左,提画直斜有力。“干”两横平行,上短下长,竖画居中垂直下行。整体布局宽松,松而不散。
同音字
拼音为hàn的字 拼音为han的字基础解释
人和高等动物从皮肤排泄出来的液体,是机体通过皮肤散热的主要方式。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水,干声。本义:汗腺的分泌物)
由人或高等动物皮肤内腺体分泌的一种含盐的液体
汗,身液也。——《说文》
汗者,精气也。——《素问·评热病论》
五藏化液心为汗。——《宣明五气篇》
出令如出汗,汗出而不反也。——《汉书·刘向传》
汗衣,近身受汗垢 之衣也。——《释名·释衣服》
汗出浃背。——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又如:汗巾(擦汗用的手巾);汗血(汗与血;流汗流血;汗出如血);汗汪汪(形容汗水多的样子);汗星(细小的汗珠);汗迹(汗水的痕迹)
指青竹被火烤后像出汗一样冒出的水分。亦指以火烤干青竹之水分 。
如:汗筒(古人用竹筒书写,竹筒在使用前,先在火上烤出汁,用以防蛀,称为汗筒,也称汗青);汗竹(借指史籍、书册);汗青头白(书成人老)
旧时维吾尔族一些上层男子名字后面所加的称号 [维 han]。亦作维吾尔族表示女性的称号,用在名字末尾
〈动〉
出汗;使出汗
汗牛塞屋。——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又如:汗下(汗流下来);汗浸浸(微微出汗的样子);汗溶溶(汗津津);汗脱(出汗失水而虚脱)
另见 hán
〈名〉
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其统治者的称号
汗,可汗。蕃王称。——《广韵》
咸丰四年, 土谢图汗、 车臣汗两部汗、王、公、台吉等请捐助军需,温旨郤之。——《清史稿》
另见 hàn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汗汗-汉语大词典汗汗水广大无际貌。
●晋潘岳《西征赋》:“其池则汤汤汗汗,滉瀁弥漫,浩如河汉。”
【汗汗】水廣大無際貌。文選 晉 潘安仁(岳)西征賦:“其池則湯湯汗汗,滉瀁彌漫,浩如河漢。”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hàn
1、[汗珠]hàn zhū
呈水珠状的汗水。也叫汗珠儿。
2、[汗马功劳]hàn mǎ gōng láo
《韩非子·五蠹》:“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 后用汗马功劳形容立下战功。现也指在工作中做出贡献。汗马:战马因奔驰而流汗。
3、[流汗]liú hàn
1.淌汗。从毛汗腺中分泌出大量汗液。 2.形容羞愧不安到极点。
4、[汗水]hàn shuǐ
汗(指较多的):~湿透衣衫。
5、[出汗]chū hàn
分泌并流出汗液。
6、[挥汗如雨]huī hàn rú yǔ
挥:洒,泼。形容天热出汗多。
7、[汗液]hàn yè
汗
8、[冷汗]lěng hàn
由惊恐或休克等原因而出的汗,出汗时手足发冷,所以叫冷汗。
9、[血汗]xuè hàn
血和汗,象征辛勤的劳动:~钱。粮食是农民用~换来的。
10、[发汗]fā hàn
(用药物等)使身体出汗。
11、[汗腺]hàn xiàn
皮肤附属腺之一。一端为分泌部,分泌汗液,另一端为排泄部,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称汗孔。汗液的排出,可调节体温、排放代谢废物。
12、[盗汗]dào hàn
因病或身体虚弱睡眠时出汗。
13、[汗颜]hàn yán
因羞惭而脸上出汗,泛指惭愧:深感~。~无地(羞愧得无地自容)。
14、[汗毛]hàn máo
人体皮肤表面上的细毛。也叫寒毛。
15、[虚汗]xū hàn
由于衰弱、患病、心里紧张等而出的汗。
16、[汗渍]hàn zì
汗迹:衬衣上留下一片片~。
17、[自汗]zì hàn
中医指白天不因劳动、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症状。多因肺气虚弱、卫阳不固所致。
18、[汗青]hàn qīng
古代用来记事的竹简,是用青竹烤去水分做成的。烤时竹子上冒出的水像汗一样,所以古人称竹简为汗青。后用来泛指书籍史册。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9、[汗衫]hàn shān
1.一种上身穿的薄内衣。 2.衬衫。
20、[汗巾]hàn jīn
1.擦汗用的手巾;手帕。唐 白居易《赠韦处士六年夏大热旱》诗:“汗巾束头鬢,羶食熏襟抱。”《西游记》第二六回:“我们走脱了,被他赶上,把我们就当汗巾儿一般,一袖子都笼了去。”《儒林外史》第五四回:“聘娘 又拿汗巾替四老爷拂了头巾。”郁达夫《采石矶》:“她又叫他回去,把一条当时流行的淡黄绸的汗巾送给了他。” 2.腰带。《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袖中带得有白綾汗巾一条,约有五尺多长,取出劈半扯开,奉与 美娘 裹脚,亲手与他拭泪。”《红楼梦》第二八回:“撩衣将繫小衣儿的一条大红汗巾子解下来,送给 宝玉。”《儿女英雄传》第六回:“上身穿一件大红縐绸箭袖小袄;腰间繫一条大红縐绸重穗子汗巾。”
21、[汗脚]hàn jiǎo
出汗的脚;脏脚。
22、[汗斑]hàn bān
花斑癣。
23、[透汗]tòu hàn
汗出充分了叫出透汗:吃完药,出了一身~。
24、[汗碱]hàn jiǎn
汗干后留在衣帽等上面的白色痕迹。
25、[濛汗]méng hàn
即蒙汗药。一种置人饮食中使之昏倒的药。《白雪遗音·马头调·这封书儿》:“壶中酒,不用濛汗即是药。”
26、[反汗]fǎn hàn
《汉书·刘向传》:“《易》曰:‘涣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今出善令,未能踰时而反,是反汗也。”以汗出而不能反喻令出不能收。后因以“反汗”指翻悔食言或收回成命。
27、[汗慄]hàn lì
见“汗栗”。
28、[汗位]hàn wèi
指最高统治者之位。阎崇年《弩尔哈赤传》第十一章:“弩尔哈赤 在 宁远 兵败之后回到 沉阳。他的统治权力从 费阿拉 逐渐地移到 沉阳,其间经历着关于汗位及汗位继承的激烈斗争。”
29、[汗席]hàn xí
凉席。
30、[汗漫]hàn màn
广泛,不着边际:~之言(不着边际的话)。
31、[澔汗]hào hàn
盛貌。
32、[汗羞]hàn xiū
因羞惭而流汗。形容极度羞愧。
33、[扇汗]shàn hàn
缠在马衔铁镳旁的饰巾。
34、[灏汗]hào hàn
犹灏瀚。
35、[惭汗]cán hàn
亦作“慙汗”。羞愧得出汗。极言羞愧之甚。
36、[汗沟]hàn gōu
指马的前腋。即前腿和胸腹相连的凹形部位。马疾驰时为汗所流注,故称。
37、[汗竹]hàn zhú
借指史籍、书册。
38、[汗邪]hàn xié
高烧出汗,神智昏迷,语言错乱。
39、[汗瘢]hàn bān
汗斑,花斑癣。一种皮肤病。症状是皮肤上出现浅黄或褐色圆形的斑,抓后有鳞屑。
40、[浩汗]hào hàn
1.水盛大貌。 2.形容广大繁多。
hán
1、[可汗]kè hán
简称汗。古代鲜卑、突厥(jué)、回纥(hé)、蒙古等族君主的称号。汗(hán)。
2、[大汗]dà hán
〈名〉对可汗的称呼。
3、[克汗]kè hán
即可汗。古代 柔然、突厥、回纥、蒙古 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4、[天可汗]tiān kè hán
唐 代西北各族君长对 唐太宗 的尊称。我国古代西北各族君长称可汗,为对 太宗 表示拥戴。故尊之为“天可汗”。唐 王朝给西北各族君长的玺书对 太宗 亦沿用此称。唐 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高昌》:“文皇 南面坐,夷狄千羣趋。咸称天子神,往古不得俱。献号 天可汗,以覆我国都。”宋 王溥《唐会要·杂录》:“贞观 四年,诸蕃君长诣闕,请 太宗 为 天可汗。乃下制,令后璽书赐西域北荒之君长,皆称皇帝 天可汗。”后亦为西北各族对中国皇帝的尊称。《新唐书·郭子仪传》:“﹝ 口紇 ﹞惊曰:‘令公 存乎?怀恩 言天可汗弃天下,令公 即世,中国无主,故我从以来。公今存,天可汗存乎?’”清 昭槤《啸亭杂录·都尔伯特》:“策凌 卒时,谆谆告其长史曰:‘天可汗之恩,万世不可负也。’”
5、[伊儿汗国]yī ér hán guó
蒙古四大汗国之一。1256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从中亚向西远征,1258年攻入巴格达,灭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汗国。定都大不里士(在今伊朗)。因统治者自称“伊儿汗”,意为“藩王”,因而称“伊儿汗国”。疆域主要包括伊朗、伊拉克、小亚细亚等地。13世纪末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后国土分裂,1353年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