態
拼音:tài
释义:1.状态;情状;容貌。2.通“慝”。邪恶;欺诈。
组词
風雲變態拼音
tài笔顺
𠃋 丶 丨 𠃌 一 一 丿 乚 丿 乚 丶 ㇂ 丶 丶同音字
拼音为tài的字 拼音为tai的字基础解释
见“态”。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態-中華語文大辭典態态ㄊㄞˋtài1.姿容;體貌。[例]姿~│體~│~度從容。2.物體的形狀或物質的表徵。[例]形~│變~│物質三~變化。3.事情的狀況。[例]事~│常~。4.語法範疇上,指憑藉一定的語法形式,表示行為動作與主體之間的關係。★也作「體」。[例]主動~|被動~。5.★姓。
態-漢語大字典態
〔态〕
《説文》:“態,意也。从心,从能。㑷,或从人。”鈕樹玉校録:“當是从心,能聲。後人疑聲不近,改為會意。”段玉裁改作“意態也”,并注:“各本作‘意’也,少一字,今補。”
tài 《廣韻》他代切,去代透。之部。
(1)神情;姿态;意态。《説文·心部》:“態,意態也。”段玉裁注:“意態者,有是意因有是狀,故曰意態。”《楚辭·招魂》:“容態好比,順彌代些。”王逸注:“態,姿也。”《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張守節正義:“姿態之容色與淫欲之志皆無益於夫子,須去除也。”唐崔顥《岐王席觀妓》:“還將歌舞態,只擬奉君王。”宋陸游《秋思三首》之二:“山晴更覺雲含態,風定閑看水弄姿。”
(2)情状;态度。《楚辭·離騷》:“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淮南子·主術》:“是以上多故則下多詐,上多事則下多態,上煩擾則下不定。”《漢書·鄭當時傳》:“一貧一富,乃知交態。”
(3)风致。北周庾信《趙國公集序》:“柱國趙國公,發言為論,下筆成章,逸態横生,新情振起。”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ài
1、[風態]fēng tài
犹风姿。唐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风态妖丽,言词巧艳,生莫能对。”宋 欧阳修《拒霜花》诗:“鲜鲜弄霜晓,裊裊含风态。”清 纳兰性德《茶瓶儿》词:“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
2、[風雲變態]fēng yún biàn tài
形容诗文变化多姿。唐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清 方宗诚《<桐城文录>序》:“先生之文,日丽春敷,风云变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