獭
拼音:tǎ
释义:1.水獭,旱獭、海獭的统称,通常指水獭。哺乳动物,毛棕色,穴居水边,能游泳,捕食鱼类等。另有旱獭,生活在陆地上,善掘土。
组词
水獭 旱獭 海獭 獭祭 獭胆 獭皮 獭伞 獭爪 獭髓 小海獭 獭祭鱼 獭皮冠 鸭嘴獭 白獭髓拼音
tǎ笔顺
丿 ㇁ 丿 一 丨 𠃍 一 丨 丿 丶 丿 ㇇ 丨 𠃍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tǎ的字 拼音为ta的字基础解释
见 〔水獭〕 、 〔旱獭〕 、 〔海獭〕详细解释
几种水栖的食鱼鼬科动物的任一种,主要属于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的水獭属
獭,如小狗,水居食鱼。从犬,赖声。——《说文》
獭祭鱼。——《吕氏春秋·孟春》
故为渊殴鱼者,獭也。——《孟子》
又如:獭皮;海獭;獭祭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獭-中華語文大辭典同:獺
獭-漢語大字典獭
“獺”的简化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tǎ
1、[水獭]shuǐ tǎ
哺乳动物。体长约70厘米。头扁,耳小,脚短,趾间有蹼。毛短而软密,背面深褐色,有光泽。栖息于水边,善游泳。通常夜间活动。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
2、[旱獭]hàn tǎ
哺乳动物。体粗壮,头阔而短,耳小而圆,四肢短而强,前肢的爪特别发达,尾短。体背一般为土黄色,杂以褐色,腹面黄褐色。生活在草原、旷野、岩石和高原地带。穴居、群栖,以植物为食。是鼠疫、布氏杆菌病和兔热病的传播者。
3、[海獭]hǎi tǎ
哺乳动物,身体圆而长,前肢比后肢短,趾间有蹼,尾巴短而扁,毛深褐色。生活在近岸的海洋中,吃鱼和软体动物等。
4、[獭祭]tǎ jì
《礼记·月令》:“鱼上冰,獭祭鱼。” 獭食鱼时,常把鱼陈列水边,如陈物而祭,称为祭鱼。后比喻写作时追求辞藻,罗列典故。
5、[作獭]zuò tǎ
侵夺;侵害。
6、[獭胆]tǎ dǎn
獭的胆囊。传说能把酒分开,亦可供药用。
7、[獭髓]tǎ suǐ
獭的骨髓。相传与玉屑、琥珀和合,可作灭疤痕的贵重药物。
8、[祭獭]jì tǎ
即獭祭。獭食鱼前习惯将鱼捕获而陈列,若陈物而祭,因有此称。见《礼记·月令》。后用以比喻文中罗列或堆砌辞藻典故。
9、[山獭]shān tǎ
兽名。
10、[蟂獭]xiāo tǎ
传说中为害鱼类的水中动物。
11、[獭皮]tǎ pí
獭的毛皮。
12、[獭繖]tǎ sǎn
亦作“獭伞”。
13、[蝙獭]biān tǎ
一种食鱼兽。即猵獭。
14、[猵獭]biān tǎ
獭属。
15、[拨獭]bō tǎ
面颊丰满貌。
16、[獭褐]tǎ hè
獭皮制成的短衣。
17、[獭爪]tǎ zhǎo
獭之爪。传说研末调药能治肺中寄生之虫。
18、[獭伞]tǎ sǎn
见“獭繖”。
19、[豺獭]chái tǎ
豺祭和獭祭。初春,河水解冻,獭开始大肆捕杀鱼类;深秋,鸟兽长成,豺大量杀兽以备冬。古人因以附会其为捕猎前的祭祀,并且以此作为人类鱼猎季节的开始。
20、[獱獭]biān tǎ
獭属。居水中,食鱼。又称猵獭,简称“獱”或“猵”。
21、[鱼獭]yú tǎ
水獭。
22、[遭獭]zāo tǎ
被侵渔。
23、[鸭嘴獭]yā zuǐ tǎ
即鸭嘴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