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
拼音:shāo
释义:1.焚烧;燃烧。2.燃点;燃放。3.烫;灼。4.烘烤;曝晒。5.照耀;映照。6.加热使物体发生变化。7.犹酿造。8.指烧酒。9.指强烈刺激。10.指激发。11.因病而体温升高。12.指升高了的体温。13.方言。谓被钱财弄昏头脑而不能自制。14.方言。坑害,作弄。15.因肥料过浓或未经充分发酵使植物体枯萎或死亡。16.烹调方法之一。先用油煠,再加汤汁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煠。17.指用烤或炒的方法使熟。
拼音
shāo笔顺
丶 丿 丿 丶 一 丨 一 一 丨 ㇀ 一 丨 一 一 丿 乚同音字
拼音为shāo的字 拼音为shao的字基础解释
见“烧”。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燒-中華語文大辭典燒烧ㄕㄠshāo1.使著火。[例]燃~|~煤油。2.用火加熱使物體起變化。[例]~開水│~磚瓦。3.因接觸某些化學藥品而使物體發生破壞性變化。[例]強鹼~手|硫酸~了衣服。4.因施肥料過多或不當,致使植物枯萎或死亡。[例]化肥撒多了,水稻~死了。5.烹調方法:(1)用火直接燒烤食物。[例]~烤│叉~肉。(2)汽蒸、過油或煸炒後,加湯汁、作料,先用旺火燒開,再用小火燜透入味,後用旺火收汁。[例]~茄子│~羊肉|紅~鯉魚。6.泛指烹飪。[例]~菜本領不錯。7.因病而體溫增高。[例]病人~到39℃│額頭~得厲害。8.比正常體溫高的體溫。[例]~退了│發高~。9.★〈口〉比喻頭腦發熱,忘乎所以。[例]當了小官,~得他都不知自己姓什麼了。
燒-漢語大字典燒
〔烧〕
《説文》:“燒,爇也。从火,堯聲。”
(一)shāo 《廣韻》式招切,平宵書。宵部。
(1)使物着火。《説文·火部》:“燒,爇也。”《玉篇·火部》:“燒,爇也,燔也。”《戰國策·齊策四》:“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漢書·龔勝傳》:“薰以香自燒,膏以明自銷。”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也指死于火或为火所伤。《釋名·釋喪制》:“死於火者曰燒。燒,燋也。”畢沅疏證:“燋,此當作焦,《説文》:‘ओʯ܌火所傷也。’或省作焦。”《史記·項羽本紀》:“項王燒殺紀信。”
(2)照射。唐王建《江陵即事》:“寺多紅藥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宋王禹偁《正月盡偶題》:“何曾快見花燒眼,只解潛催雪滿頭。”
(3)因病而体温升高。如:发烧;退烧了。《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如今雖死,腹中堅硬似鐵,面皮嘴唇,燒的紫絳皺裂。”
(4)加热使物体起变化。如:烧砖;烧炭。
(5)一种烹调方法。先用油煠,再加汤汁炒或炖;或先煮熟再用油煠。如:烧茄子;红烧鱼。宋蘇軾《新城道中》:“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老殘遊記》第四回:“第三屜是一個燒小豬。”又指用烧、烤的方法使熟。如:叉烧肉;烧鸡。《禮記·内則》:“魴鱮烝,雛燒。”
(二)shào 《廣韻》失照切,去笑書。宵部。
(1)放火烧野草以肥田。《廣韻·笑韻》:“燒,放火。”《管子·輕重甲》:“齊之北澤燒,火光照堂下。管子入賀桓公曰:‘吾田野辟,農夫必有百倍之利矣。’”宋蘇軾《正月二十日往岐亭》:“稍聞決決流冰谷,盡放青青没燒痕。”
(2)泛指野火。《古今韻會舉要·嘯韻》:“野火曰燒。”唐白居易《秋思》:“夕照紅於燒,晴空碧似藍。”明張煌言《舟行望野燒》:“征帆殘燒外,隱隱見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