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
拼音:jiàn
释义:1.亦作“鑒”。亦作“鑬”。2.指方诸。古代在月下承露取水的器具。亦称“鑑諸”、“鑑燧”。3.镜子。①多为青铜制成。有的刻有铭文,用以自戒。②即阳燧。铜或铜锡合金制成的向日取火的凹镜。③古人衣带上的装饰物,一种小镜子。4.光;光泽。5.比喻明洁如镜的水面。6.照;映照。7.指照察审辨的能力。8.指引为教训。9.敬辞。旧式书信用在开头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如大鉴、台鉴、钧鉴。10.编年史的一种名称。11.通“監”。参见“鑑寐”、“鑑昧”。12.姓。明有鑑桑。见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僻姓》。13.古器名。形似大盆,有耳。青铜制,盛行于东周。或盛水,大的可作浴盆;或盛冰,用来冷藏食物。有时借为照影之用。14.照察,审辨。15.引为教训的事。
拼音
jiàn笔顺
丿 丶 一 一 丨 丶 丿 ㇀ 一 丨 𠃍 一 丨 ㇄ 丿 一 丶 丨 𠃍 丨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jiàn的字 拼音为jian的字基础解释
同“鉴”。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鑑-中華語文大辭典鑑鉴ㄐ丨ㄢˋjiàn1.可作證明的信物。[例]印〜。2.同「鑒」。3.姓。
鑑-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1007.【鑑】(鑒)
銅鏡。新唐書魏徵傳:“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古爲鑑,可知興替;以人爲鑑,可明得失。”
引申爲照,察看。柳宗元愚溪詩序:“溪雖莫利於世,而善鑑萬類。”
又引申爲引以爲戒,借鑑。杜牧阿房宮賦:“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今成語有“前車之鑑”。
[辨]監,鑑,鑒。“監”與“鑑”是古今字,“鑒”與“鑑”是異體字。“監”字出現很早(金文中已有),最初以盆水爲監,所以“監”字從“皿”。在兩漢以前的古籍中,凡用“鑑”的地方,也都可以作“監”,沒有什麼差別,如尚書的“人無於水監”,詩經的“殷監不遠”,論語的“周監於二代”等,都是通用的。漢以後,兩字分工漸細,於“銅鏡”,“照”,“借鑑”等義,用“鑑”不用“監”;於“監臨”,“監督”等義,用“監”不用“鑑”。二者讀音也有了差別。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iàn
1、[風鑑]fēng jiàn
见“风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