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
拼音:zhuō
释义:1.用于地名。涿州,涿鹿,地名,都在河北。
组词
涿鹿 涿弋 潞涿君 涿州市 涿涂山拼音
zhuō笔顺
丶 丶 ㇀ 一 丿 ㇁ 丿 丿 丶 丿 ㇏同音字
拼音为zhuō的字 拼音为zhuo的字基础解释
涿州(Zhuōzhōu),涿鹿(Zhuōlù),地名,都在河北。详细解释
水滴
涿,流下滴也。——《说文》。段玉裁注:“今俗谓一滴为一涿,音如笃,即此字也。”
水名 。源出河北省涿鹿县涿鹿山
涿州
与蚩尤战于 涿鹿之野。——《庄子·盗跖》。涿州属河北省。汉置涿县,为涿郡治所,唐改范阳县,明为涿州,1913年复改涿县,现又改为涿州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涿-中華語文大辭典涿涿ㄓㄨㄛˊzhuóㄓㄨㄛzhuō用於地名。涿鹿,地名,在河北。
涿-漢語大字典涿
《説文》:“涿,流下滴也。从水,豖聲。上谷有涿縣。ࣄۯ܌奇字涿。从日、乙。”段玉裁注:“乙蓋象滴下之形,非甲乙字。”姚文田、嚴可均校議:“涿縣當作‘涿鹿縣’,此脱‘鹿’字。”
(一)zhuō 《廣韻》竹角切,入覺知。又《集韻》都木切。屋部。
(1)流下的水滴。《説文·水部》:“涿,流下滴也。”段玉裁注:“今俗謂一滴曰一涿。音如篤。”
(2)敲击。《周禮·秋官·序官》:“壺涿氏下士一人,徒二人。”鄭玄注:“壺,謂瓦鼓;涿,擊之也。”孫詒讓正義:“《説文·攴部》云:ࢽگ܌擊也;《木部》云:椓,擊也;《殳部》云:豛,椎擊物也。涿與ࢽڣ\u0001椓、ৰթ߳義並相近。”
(3)水名。源出河北省涿鹿县涿鹿山。《漢書·地理志上》“(涿郡)縣二十九:涿”唐顔師古注:“應劭曰:‘涿水出上谷涿鹿縣。’”《水經注·㶟水》:“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逕涿鹿縣故城南。……涿水又東北逕祚亭北而東北入㶟水。”清魏源《籌漕篇》上:“又因沁水南連河,北通涿,開以濟運,曰永濟渠。”
(4)古邑名,即今河北省涿州市。《韓非子·有度》:“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襲涿、方城,殘齊,平中山。”
(5)古郡名。汉置。相当于今北京市房山区以南,河北省易县、清苑县以东,安平县、河间市以北,霸州市、任丘市以西地区。隋代以后,相当于今北京市通州区、昌平区西南,河北省霸州市和天津市以北,涿州市、涿鹿县以东地区。《漢書·地理志上》:“涿郡,高帝置,莽曰垣翰,屬幽州。”王先謙補注引全祖望云:“故屬秦漁陽郡,楚漢之際屬燕國,高帝分置,仍屬燕。”又《地理志下》:“邯鄲北通燕、涿,南有鄭、衛,漳、河之間一都會也。”《隋書·地理志中》:“涿郡,統縣九:薊、良鄉、安次、涿、固安、雍奴、昌平、懷戎、潞。”
(6)古州名。唐置,治范阳县(今河北省涿州市)。
(7)旧县名。属河北省。汉置涿县,为涿郡治所,唐改范阳县,明为涿州,1913年复改涿县,1986年改建涿州市。《漢書·地理志上》:“(涿郡),縣二十九:涿。”《新唐書·地理志三》:“(涿州范陽)本涿,武德七年更名。”《明史·地理志一》:“(順天府)涿州,洪武初以州治范陽縣省入。”
(二)zhuó 《集韻》直角切,入覺澄。
(1)地名,又泽名。《集韻·覺韻》:“涿,地名;一曰澤名。”
(2)通“琢”。《字彙補·水部》:“涿,借作琢。”《隸釋·張公神碑》:“運置綦陽,刊鑿涿摩。”洪适注:“碑以綦為淇,涿摩為琢磨。”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uō
1、[涿鹿]zhuō lù
1.古代一种刑罚。墨刑于额。 2.地名。故城在今河北省涿鹿县南。
2、[涿摩]zhuō mó
精工雕刻。涿,通“琢”。
3、[涿弋]zhuō yì
古时城门上嵌装的尖圆形木橛。
4、[涿涂山]zhuō tú shān
山名。在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车车尔勒格 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