讟
拼音:dú
释义:1.怨恨。2.指怨言。3.诽谤。
拼音
dú笔顺
丶 一 一 一 丨 𠃍 一 一 丨 一 丨 𠃍 丨 丨 一 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丶 丶 一 一 一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dú的字 拼音为du的字基础解释
1.怨恨:“旦获~于群弟兮。” 2.诽谤:“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之言出矣。” 3.憎恶。详细解释
怨恨
讟,痛怨也。——《说文》
怨讟动于民。——《汉书·五行志》
又如:谤讟(诽谤,怨言)
诽谤
今兹入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左传·宣公十二年》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讟-中華語文大辭典讟ㄉㄨˊdú1.〈書〉怨恨。[例]陳既主昏於上,人~於下(《北史‧卷三十二‧崔挺列傳》)。2.〈書〉怨言。[例]且獲~于群弟兮,啟金縢而後信(《文選‧張衡‧思玄賦》)。3.〈書〉詆毀;誹謗。[例]民不罷勞,君無怨~(《左傳‧宣公十二年》)。
讟-康熙字典讟
【酉集上】【言字部】 讟
〔古文〕㾄
★【唐韻】【集韻】【韻會】徒谷切【正韻】杜谷切,𠀤音獨。【說文】痛怨也。【徐鍇曰】象衆怨也。故从二言。【廣雅】惡也。【揚子·方言】讟、咎,謗也。【郭註】謗,言噂讟也。【左傳·昭元年】民無謗讟。【杜註】讟,誹也。【前漢·五行志】怨讟動於民。【師古註】讟,痛怨之言。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ú
1、[毁讟]huǐ dú
诽谤非议。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弗栗恃国》:“以轻慢心毁讟诸佛,以丑恶语詈辱众僧。”唐 沉千运《濮中言怀》诗:“衰退当弃损,贫贱招毁讟。”《旧唐书·杨绾传》:“矜能者曾无愧色,勇进者但欲凌人,以毁讟为常谈,以向背为己任。”《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当官直守常道,或强为善以取名,则毁讟必随至矣。”
2、[怨讟]yuàn dú
亦作“怨黷”。怨恨诽谤。《左传·宣公十二年》:“昔岁入 陈,今兹入 郑,民不罢劳,君无怨讟,政有经矣。”杜预 注:“讟,谤也。”《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由此众庶失望,而怨黷兴矣。”北周 庾信《周车骑大将军贺娄公神道碑》:“师不疲劳,兵无怨讟。”《明史·邹缉传》:“凡此数事,皆下失民心,上违天意,怨讟之兴,实由此也。”清 黄六鸿《福惠全书·邮政·喂养》:“本官不察,以小民怨黷,饱左右之贪囊,所损多矣!”
3、[讪讟]shàn dú
讪毁诽谤。《续资治通鉴·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旦 曰:‘亿 谐謔过当,则恐有之,訕讟之事,保其必无也。’”
4、[谤讟]bàng dú
怨恨毁谤。《左传·昭公元年》:“民无谤讟,诸侯无怨。”《隋书·儒林传·何妥》:“屈辱既加,则有怨恨,谤讟之言出矣。”《清史稿·选举志二》:“时京僚瞢於时务,谤讟繁兴,原疏排斥众议,言之剴切。”
5、[诟讟]gòu dú
怨恨痛骂。
6、[祸讟]huò dú
灾害毁谤。
7、[嚣讟]xiāo dú
众口谤怨。《南史·贼臣传·侯景》:“臣行年四十有六,未闻 江 左有佞邪之臣,一旦入朝,乃致嚣讟,寧堪粉骨,投命讎门。”
8、[谗讟]chán dú
谗毁诽谤。
9、[讟谤]dú bàng
诽谤。
10、[诽讟]fěi dú
诽谤怨望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