殍
拼音:piǎo
释义:1.饿死的人。
组词
饥殍 饿殍 殍殣 殍殕 馁殍 冤殍 殍饿 饿殍遍地 饿殍遍野 饿殍满道 饿殍满地 饿殍载道 饿殍枕藉 路有饿殍拼音
piǎo笔顺
一 丿 ㇇ 丶 丿 丶 丶 丿 ㇇ 亅 一同音字
拼音为piǎo的字 拼音为piao的字基础解释
见〖饿殍〗。详细解释
(形声。从歹,孚声。歹( è)。列骨之残。此部之字多与死、不吉祥等义有关。本义:饿死后无人收尸的人) 同本义
野有饿殍。——《盐铁论》
饿死 。
如:殍殣(饿死;饿死的人);殍饿(饥饿;饿死的人)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殍-中華語文大辭典殍ㄆ丨ㄠˇpiǎo〈書〉餓死的人。[例]餓~遍野。
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殍 piǎo
名俄死的人。仲长统《昌言·损益》:“立望饿~之满道。”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piǎo
1、[饿殍]è piǎo
饿死的人。
2、[殍殣]piǎo jìn
1.饿死。唐 张廷珪《请河北遭旱涝州准式折免表》:“天灾所降,年穀莫登,在於贫弱,或至殍殣。” 2.指饿死的人。宋 沉括《梦溪笔谈·官政一》:“皇佑 二年,吴 中大饥,殍殣枕路。”《明史·五行志三》:“赤地千里,殍殣载道。”
3、[殍饿]piǎo è
1.饥饿。 2.指饿死的人。
4、[冤殍]yuān piǎo
无辜被囚禁而饿死的人。
5、[馁殍]něi piǎo
饿殍。
6、[饥殍]jī piǎo
1.亦作“飢莩”。极其飢饿。《三国志·蜀志·许靖传》:“漂薄风波,絶粮茹草,飢殍荐臻,死者大半。” 2.饿死者。清 褚人穫《坚瓠补集·李桢像赞》:“正德 五年,关 下大水,飢莩载涂。”郭沫若《蜩螗集·司派狂》:“同是中华好儿女,谁宁飢莩倒路旁?” 3.极其飢饿。饥,通“飢”。《旧唐书·德宗纪上》:“本其所以,罪实在予,万姓何辜,重罹饥殍。”
7、[流殍]liú piǎo
1.灾民流亡而饿死。《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农家岁凶则死於流殍,岁丰则伤於穀贱,丰凶皆病者,惟农家为然。”宋 苏轼《答漕使启》:“承宣帝泽,民忘流殍之灾。” 2.指流亡他乡的饥民。《新唐书·李栖筠传》:“苏州 豪士 方清 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宋 田况《儒林公议》卷上:“明道 中,江 淮 荐饥,乃命 王随 为安抚使。随 素无才术,不能拯伤救敝,以活流殍。”
8、[殍殕]piǎo fǒu
饿死。《旧五代史·晋书·少帝纪四》:“时 河南、河北 大飢,殍殕甚众。”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三:“凡蒞方镇,不理狱讼,在 凤翔 洎 西川 繫囚毕政,无轻无重,任其殍殕。”宋 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下:“自是 吴 人闭壁踰年,殍殕者甚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