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gē

释义:1.见“疙瘩”,①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②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③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④比喻不通畅、不爽利的话。⑤〈方〉量词,用于球形或块状的东西。

组词

疙瘩 疙疸 疙巴 疙皱 疙童 疙秃 疙疤 疙瘩汤 树疙瘩 面疙瘩 老疙疸 冤疙瘩 这疙疸 一疙瘩 鸡皮疙瘩 榆木疙瘩 疙里疙瘩 疙疙瘩瘩 宝贝疙瘩 老实疙瘩 鬼风疙瘩

拼音

笔顺

丿 丿
“疒”点画居中,横长短适中,撇画舒展,点提居撇的中部。“乞”撇和横短小;横折弯钩圆转自然,钩尖朝上,钩底宜平。

同音字

拼音为gē的字 拼音为ge的字

基础解释

a.皮肤上突起或肌肉上结成的病块,如“头上起了个~瘩”;b.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如“芥菜~瘩”;c.不易解决的问题,如“思想~瘩”;d.不通畅或不爽利,如“这篇作文中的语句很~瘩”;e.量词,如“一~瘩糕”;f.麻烦,别扭。均亦作“疙疸”。

详细解释

  1. ——如:疙蹅蹅(象声词。敲击器物的声音);疙皱(蹙眉。表示烦恼、发愁);疙颤颤(抖动摇晃的样子;颤巍巍);疙秃(头上突起的疮疖)

1. 疙 [gē]

疙 [gē]
  1. ——如:疙蹅蹅(象声词。敲击器物的声音);疙皱(蹙眉。表示烦恼、发愁);疙颤颤(抖动摇晃的样子;颤巍巍);疙秃(头上突起的疮疖)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疙-中華語文大辭典

疙ㄍㄜɡē參見【疙瘩】。

疙-中華大字典

1、疙讀音:戟乙切,音曁,逆乙切,音耴,質韻。居氣切,音旣,未韻。釋文:
❶癡皃。見《玉篇》。
 〔按字本作盦。集韻作钑。廣雅釋詁。盦。癡也。疏證曰。~者、眾經音義卷十六引通俗文云。小癡曰~。說文。忥。癡貌。忥與~聲近義同。馬融注秦誓云。訖訖、無所省錄之貌。義與~亦相近也〕。
❷頭上瘡突起也。俗呼~禿。《淮南齊俗》:親母爲其子治~禿。血流至耳。〔俗本鴻烈解。~作扢〕。
2、斞讀音:許訖切,音迄,魚乙切,音仡,物韻。釋文:疙或字。《集韻》:疙。癡皃。或作~。
 〔按當卽忥字〕。
3、钑讀音:居氣切,音旣,未韻。釋文:癡也。或作疙。見《集韻》。
4、盦釋文:疙本字。見《集韻》。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疙瘩]gē da

1.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2.小球形或块状的东西:面~。芥菜~。线结成~了。也作纥。 3.不易解决的问题:心上的~早去掉了。解开他们俩人中间的~。 4.用于球形或块状的东西:一~石头。一~糕。 5.麻烦;别扭。 ‖也作疙疸、圪垯。

2、[疙瘩汤]gē da tāng

带汤的面食,将面粉用水拌成面疙瘩,放入开水锅中,煮熟连汤吃。

3、[面疙瘩]miàn gē dā

1.小块面团,通常和肉片或蔬菜共同烹煮 2.亦作“麵圪瘩”。亦作“麵疙瘩”。面食品。做法简易,用面粉加水调和,一小块一小块地挟入沸汤即成。 柳青 《铜墙铁壁》第四章:“为他走了路,才给他做些鸡蛋面圪瘩汤吃。” 华山 《山中海路》:“马上拿过打水用的洋油桶,做了热腾腾的一桶面疙瘩汤。”

4、[疙疙瘩瘩]gē ge dā dā

状态词。不平滑;不顺利:路上净是石头子儿,~的,不好走。这事情~的,办得很不顺手。也说疙里疙瘩。

5、[疙疤]gē ba

痂:疮~。

6、[疙巴]gē bā

犹锅巴。

7、[疙童]gē tóng

长黄癣的未成年人。明 汤显祖《牡丹亭·回生》:“丑扮疙童,持锹上。”

8、[疙秃]gē tū

头上突起的疮疖。

9、[疙皱]gē zhòu

苦恼;发愁。

10、[老疙疸]lǎo gē dǎn

1.方言。最小的儿女。 2.方言。旧时东北一带对乡间绑票股匪头目之称。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疙的反义词 疙的近义词 疙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疙能组什么词
  • 疙能组什么词语
  • 疙可以组什么词
  • 疙可以组什么词语
  • 疙字可以组什么词
  • 疙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疙字能组什么词
  • 疙字能组什么词语
  • 疙字开头的成语
  • 疙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