楯
拼音:dùn
释义:1.〈书〉同“盾”。
组词
刀楯 后楯 卤楯 矛楯 楯瓦 楯墨 楯郎 甲楯 陛楯郎 鬻矛誉楯拼音
dùn笔顺
一 丨 丿 丶 丿 丿 一 丨 丨 𠃍 一 一 一同音字
拼音为dùn的字 拼音为dun的字基础解释
同“盾1”。详细解释
〈名〉
(形声。从木,盾声。①( shǔn)本义:栏干的横木。②引申义:通“盾”。盾牌) 同引申义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韩非子·难一》
左执楯而导之。——《新唐书》
另见 shǔn
- 楯 [dùn]
(形声。从木,盾声。①( shǔn)本义:栏干的横木。②引申义:通“盾”。盾牌) 同引申义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韩非子·难一》
左执楯而导之。——《新唐书》
另见 shǔn
〈名〉
- 楯 [shūn]
栏杆的横木
楯类腾龙。——何晏《景福殿赋》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逆增胜。——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泛指栏杆
奔星更于闺闼,宛虹拖于楯轩。——《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又如:楯柱(殿前栏槛柱子);楯轩(指有栏杆的长廊或小室);楯梯(古代攻城的长梯);楯楹(栏杆和楹柱);楯槛(楯栏。栏杆)
另见 dùn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楯-中華語文大辭典楯1ㄕㄨㄣˇshǔn〈書〉欄杆的橫木。泛指欄杆。[例]獨上高樓三百尺,憑玉~,睇層空(宋‧黃銖〈江神子‧秋風嫋嫋夕陽紅〉詞)。楯2ㄉㄨㄣˋdùn古代的防禦性武器,用來遮擋敵方刀箭。通「盾」。
楯-辞源3【楯】13画 4296·41.shǔn ㄕㄨㄣˇ 食尹切,上,準韻,牀 三。文部。欄杆的橫木。文選 三國 魏 何平叔(晏)景福殿賦:“楯類騰蛇,槢似瓊英。”2.dùn ㄉㄨㄣˋ 集韻豎尹切,上,準韻,禪。今讀如囤。文部。古代武器名。卽盾牌。同“盾”。左傳 定六年:“(樂祁)獻楊楯六十於 (趙)ॳѥ͐。”新唐書 百官志三:“方相氏右執戈左執楯而導之。”3.chūn ㄔㄨㄣ 集韻敕倫切,平,諄韻,徹。文部。通“輴”。㊀載棺木的車。莊子 達生:“自爲謀,則苟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之上、聚僂之中則爲之。”㊁用於泥路的一種交通工具。淮南子 齊俗:“譬若舟、車、楯、肆[䦊]、窮廬,故有所宜也。”漢 許慎 注:“泥地宜楯。”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dùn
1、[楯瓦]dùn wǎ
盾脊,盾牌中间的突起处。《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师及 齐 师战于 炊鼻。齐 子渊捷 从 洩声子,射之,中楯瓦。”杜预 注:“瓦,楯脊。”
2、[卤楯]lǔ dùn
1.大盾。古代用来遮挡刀箭等的武器。卤,通“橹”。《汉书·陈汤传》:“汉 兵四面推卤楯,并入土城中。”《明史·孙承宗传》:“造甲胄、器械、弓矢、礮石、渠答、卤楯之具合数百万。” 2.指掌握卤楯的兵。《资治通鉴·汉元帝建昭三年》:“卤楯为前,戟弩为后,仰射城楼上人。”清 王晫《今世说·政事》:“周 指挥卤楯、藺石、渠答,施设有序,手发大黄,应弦殪敌,长啸若神人。”
3、[后楯]hòu dùn
后盾。
4、[荣楯]róng dùn
华美的栏杆。
5、[钩楯]gōu dùn
1.即钩盾。 2.弯曲如钩的栏杆。
6、[矛楯]máo dùn
亦作“矛盾”。《韩非子·难一》:“楚 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
7、[陛楯]bì dùn
1.谓执楯侍卫陛侧。亦指执楯立于陛侧的侍卫。 2.护卫。 3.即梐枑。
8、[楯鼻]dùn bí
盾牌的把手。
9、[楯梯]dùn tī
古代攻城的长梯。
10、[楯轩]dùn xuān
指有栏杆的长廊或小室。
11、[甲楯]jiǎ dùn
1.亦作“甲盾”。盔甲和盾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赋车籍马,赋车兵、徒兵、甲楯之数。”《墨子·非攻中》:“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居无何,条侯 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宋史·外戚传中·李昭亮》:“昭亮 从轻骑数十人,不持甲盾弓矢。” 2.泛指武器。清 唐甄《潜书·卿牧》:“无征伐转输之劳,以造舟车,增甲楯。” 3.指披甲持盾的士兵。《左传·哀公元年》:“越子 以甲楯五千,保于 会稽。”宋 李纲《议国是》:“夫 吴 伐 越,勾践 以甲楯三百,栖於 会稽。” 4.披甲持盾。明 刘基《次韵追和音上人》:“他年甲楯孤臣泣,此日斋鐘老衲闲。” 5.指仪仗卫从。宋 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仪卫具五兵,今不言他兵,独以甲楯为名者,行道之时,甲楯居外,餘在内。”
12、[楯墨]dùn mò
《北史·文苑传·荀济》:“济 初与 梁武帝 布衣交,知 梁武 当王,然负气不服,谓人曰:‘会楯上磨墨作檄文。’”后因以“楯墨”为文人从军研墨草檄的典故。
13、[掷楯]zhì dùn
《后汉书·逸民传·蓬萌》:“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 候迎拜謁,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遂去之 长安 学,通《春秋经》。”李贤 注:“亭长主捕盗贼,故执楯也。”后以“掷楯”为舍弃微职,重新就学的典故。
14、[杨楯]yáng dùn
杨木做的盾牌。《左传·定公六年》:“﹝ 乐祁 ﹞献杨楯六十於 简子。”杨伯峻 注:“古代盾或以木为之,此杨木非水杨……则此杨楯之杨或即黄杨,木材黄色,质坚緻,故以为盾。”宋 徐晋卿《春秋经传类对赋》:“孟庄子 为橁琴而示暇,宋 乐祁 献杨楯以貽辜。”
15、[刀楯]dāo dùn
刀和盾牌。古代短兵器。
16、[楯郎]dùn láng
手执盾牌立于帝宫台阶两旁的卫士。
17、[橹楯]lǔ dùn
大盾。
18、[楯柱]dùn zhù
殿前栏槛柱子。
19、[楯楹]dùn yíng
栏杆和楹柱。
20、[犀楯]xī dùn
坚固的盾牌。
21、[楯矛]dùn máo
《韩非子·难势》:“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因以“楯矛”比喻事物互相抵触。
22、[楯槛]dùn kǎn
栏杆。
23、[龙楯]lóng dùn
见“龙盾”。
24、[戟楯]jǐ dùn
见“戟盾”。
25、[楯栏]dùn lán
栏杆。
26、[楯橹]dùn lǔ
盾与橹。橹,大盾。
27、[阑楯]lán dùn
栏杆。
28、[引楯]yǐn dùn
犹拔擢。
29、[鲙楯]kuài dùn
鳓鱼的别种。形短而圆,状类树楯,故名。产于海。明 胡世安《异鱼赞闰集·鲙楯》:“鱠之大者,状楯得名,脯同嚼蜡,市肆攸轻。”自注:“鱠楯,鱠鱼大者,形短而员,状类如楯,故名。重可数百觔,渔人不常得之,间有脯而出于枯鱼之肆。人厌其肉老无味,空负大名耳。”
30、[武头楯]wǔ tóu dùn
即虎头盾。兵器名。
31、[楯齿龙类]dùn chǐ lóng lèi
"块状的牙齿",是群生存于三叠纪的海生爬行动物,在三叠纪-侏罗纪灭绝事件中灭绝。
32、[鬻矛誉楯]yù máo yù dùn
指自相矛盾,不能两立。
shǔn
1、[腞楯]zhuàn shǔn
有画饰的殡车。
2、[栏楯]lán shǔn
栏杆。纵为栏,横曰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