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
拼音:yǒng
释义:1.古代殉葬用的偶人,多为木制或陶制。
组词
墓俑 木俑 土俑 鹰俑 泥俑 秦俑 作俑 兵马俑 始作俑者拼音
yǒng笔顺
丿 丨 ㇇ 丶 丨 𠃌 一 一 丨同音字
拼音为yǒng的字 拼音为yong的字基础解释
古代殉葬的偶像:陶~。兵马~。详细解释
(形声。从人,甬( yǒng)声。本义:古代陪葬用的偶人,一般为木制或陶制。因象人。故从人) 同本义
俑,木人。送葬设关,而能跳踊,故名之。——《埤苍》
俑有面目机发,似于生人。——《通典》引《礼记》
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礼记·檀弓》
又如:陶俑;武士俑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俑-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俑 yǒng
名古代殉葬用的木偶或陶人。《孟子·梁惠王上》:“始作~者,其无后乎?”谢惠连《祭古冢文》:“抚~增哀。”
俑
【子集中】【人字部】 俑
★【集韻】【韻會】【正韻】𠀤尹竦切,音勇。從葬木偶。【禮·檀弓】孔子謂爲芻靈者,善爲俑者不仁。【註】芻靈,束草爲人形,以爲死者之從,略似人形。俑則設機發動,全似人,能踊躍也。今倡端不善曰作俑。
★又【廣韻】【正韻】𠀤他紅切,音通。【說文】痛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ǒng
1、[作俑]zuò yǒng
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见〖始作俑者〗。
2、[陶俑]táo yǒng
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向着二十一世纪》:“我也还是可以漫游在热带亚热带沟谷雨林之下,徜徉乎分子生物学与分子遗传学之间,或沉思于古动植物学,古人类学,考古学的化石与陶俑之前。”《青年作家》1982年第7期:“难道你要我找一个 唐 代的陶俑做对象?这个玩笑开得太大了。”
3、[秦俑]qín yǒng
秦始皇 陵园的地下文物。1974年,发现于 陕西 骊山 脚下 秦始皇 陵园外的地下建筑中。共发现四个俑坑,总面积25380平方米。已发掘部分共出土武士俑八百余个,木质战车十八辆,陶马一百多匹,青铜兵器、车马器九千余件。这批兵马俑形象地展现了 秦 代军队的兵种、编制和武器装备情况。战车上一般有甲士三人,配弓箭、短剑和盾甲步卒。配长柄的戈、矛、戟、钺弓弩等。骑兵执剑或弓箭,马背辅鞯。武士俑身高1.78-1.87米,头梳各种发髻,身披形制不一的铠甲。陶俑、陶马如同真人、真马,排列有序、造型生动、比例适当,细部刻划尤为精致,反映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也称 秦 兵马俑。
4、[做俑]zuò yǒng
制造殉葬的偶像;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5、[泥俑]ní yǒng
用泥做的随葬人像。
6、[鹰俑]yīng yǒng
假鹰。用以驱雀。
7、[土俑]tǔ yǒng
古代用泥土烧制的殉葬的偶人。
8、[墓俑]mù yǒng
殉葬用的偶像。喻指牺牲品。中杰英《罗浮山血泪祭》:“六六年的秋风一起,我们便和 陈老先生 一同变成了反动学说的墓俑。”
9、[俑人]yǒng rén
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人形殉葬品。
10、[木俑]mù yǒng
古代用以殉葬的木偶。
11、[侍俑]shì yǒng
陪葬的俑人之一种。作婢仆状,职司服事主人。
12、[兵马俑]bīng mǎ yǒng
古代墓葬中的陶质、铜质、木质官兵和车马俑。1974年在秦始皇陵出土武士俑七千件,战马一百多匹。这些排列整齐严密的队列人俑身高均在一米七八左右,与真人相仿,发型、服饰、表情千姿百态,堪称古代雕塑的杰作,世界罕有之珍品。
13、[车兵俑]chē bīng yǒng
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T1试掘方战车后。通高1.89米。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头束圆形发髻。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垂于胸前。甲衣比较特殊,双臂的护甲(古名披膊)长及手腕,手上并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护甲(古名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