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
拼音:jiàn
释义:1.亦作“剣”。亦作“劒”。亦作“劔”。亦作“釰”。亦作“釼”。亦作“鐱”。2.古兵器名。属短兵器。两面有刃,中间有脊,短柄。参阅《周礼·考工记·桃氏》。3.指剑术。4.用剑刺杀。5.指用剑割削。6.挟;抱。7.带剑;佩剑。参见“劍履上殿”。8.通“斂”。9.地名。四川剑山的简称。10.地名。云南剑川的简称。
拼音
jiàn笔顺
丿 丶 一 丨 𠃍 一 丨 𠃍 一 丿 丶 丿 丶 丨 亅同音字
拼音为jiàn的字 拼音为jian的字基础解释
见“剑”。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劍-中華語文大辭典劍剑ㄐ丨ㄢˋjiàn1.一種古代兵器。長條形,尖頂,兩邊有刃,中間有脊,下有握柄。以刺擊及砍殺方式攻擊。[例]寶~│刀光~影│項莊舞~。2.現代擊劍運動的用劍。分銳劍、鈍劍、軍刀三種。[例]擊~規則。3.量詞。用於計算揮劍次數。[例]身中七~。4.★姓。
劍-中華大字典1、劍讀音:居欠切,檢去聲,陷韻。釋文:
❶本作劒。《說文刃部》:劒。人所帶兵也。
〔按趙宧光曰。古人無所不佩兵。則~也。故曰所帶兵。劉昭曰。自天子至於庶人。咸皆帶~。~之與刀。形制不同。名稱各異。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諸侯三十而冠帶~。大夫四十而冠帶~。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則帶~。無事不得帶~。攷工記云。桃氏爲~。有上制。有中制。有下制。注。此今之匕首也。人各以其形貌大小帶之〕。
❷操~殺人曰~。《潘岳誄序》:漢明帝時有司馬叔持者。白日于市手~父讎。
❸刺擊之技曰~。《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又不成。
❹檢也。所以防檢非常也。見《釋名釋兵》。
❺州名。唐置。屬~南道。~閣城在其東北。當今四川~閣縣治。
〔又〕:~門。山名。《天寳傳信記》:上幸蜀回。車駕次~門。
〔按~門山、一名大~山。一名梁山。爲中國天險。歷代皆爲戍守處。在今四川~閣縣〕。
〔又〕:~南。地名。《唐書地理志》:太宗元年。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爲十二道。九曰~南。〔在今四川省境〕。
❻~閣。棧道也。《淸一統志》:~閣在~州北二十五里。連山絕險。故謂之~閣。〔在今四川~閣縣〕。
❼~魚。海魚也。《述異記》:海魚千歲爲~魚。名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