掆
拼音:gāng
释义:1.扛,抬。2.顶。3.见“掆鼓”。乐器名。一种小鼓。长三尺,上有盖,隋大业中炀帝宴享曾用之,奏乐时常先敲击之以引大鼓。见《文献通考·乐九》。按,《隋书·音乐志中》作“棡鼓”。4.见“掆鼓”。曲名。传为黄帝既杀蚩尤所作,共十章。见《文献通考·乐九》。
组词
掆鼓 八掆舆拼音
gāng笔顺
一 亅 ㇀ 丨 𠃌 丶 丿 一 丨 ㇄ 丨同音字
拼音为gāng的字 拼音为gang的字基础解释
同“扛2”。详细解释
抬。通作“扛”
疾患困笃者,悉掆移之。——《南史·齐纪下》
顶住
呆子慌了,往山下坡下筑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脚石根,掆住钯齿。——《西游记》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掆-中華語文大辭典掆ㄍㄤɡānɡ1.〈書〉抵擋;頂住。[例]獃子慌了,往山坡下築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腳石根,~住鈀齒(《西遊記‧第六十五回》)。2.〈書〉用雙手舉起。同「扛」。
掆-漢語大字典掆
〔㧏〕
(一)gāng 《廣韻》古郎切,平唐見。
(1)同“扛”。举;抬。《玉篇·手部》:“掆,舉。”唐顔師古《匡謬正俗》卷六:“或問曰:‘吴楚之俗謂相對舉物為剛,有舊語否?’答曰:‘扛,舉也。音江,或作ৢأ\u0002《史記》云項羽力能扛鼎。張平子《西京賦》云烏獲扛鼎,並是也。彼俗音訛,故謂扛為剛耳。既不知其義,乃有造掆字者,因為穿鑿也。”《南史·齊本紀上》:“疾患困篤者,悉掆移之。”明沈德符《野獲編·山人·山人愚妄》:“汝曰掆黄先生,其肩背且千古矣,尚敢索錢耶?”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七:“江夏王寳元反,乘八掆輿,手執絳麾幡,隨崔慧景至都。”
(2)顶。《西遊記》第五十六回:“獃子慌了,往山坡下築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脚石根,掆住鈀齒。”
(二)gàng 《廣韻》古浪切,去宕見。
扛,举。《廣韻·宕韻》:“掆,捎掆,舁也。出《字林》。”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gāng
1、[掆鼓]gāng gǔ
1.乐器名。一种小鼓。长三尺,上有盖,隋大业中炀帝宴享曾用之,奏乐时常先敲击之以引大鼓。见《文献通考·乐九》。按,《隋书·音乐志中》作“棡鼓”。 2.曲名。传为黄帝既杀蚩尤所作,共十章。见《文献通考·乐九》。
2、[八掆舆]bā gāng yú
八人抬的无帷盖的轿。《南齐书·江夏王宝玄传》:“乘八掆舆。”《资治通鉴·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宝玄 乘八掆舆。”胡三省 注云:“掆,举也。八掆舆,盖八人举之,即今之平肩舆,不帷不盖。”清 赵翼《镇江观都天会》诗:“七香亭导八掆舆,彩仗前驱一对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