捊
拼音:póu
释义:1.亦作“抙”。2.引取;聚集。
组词
捊聚 捊取拼音
póu笔顺
一 亅 ㇀ 丿 丶 丶 丿 ㇇ 亅 一同音字
拼音为póu的字 拼音为pou的字基础解释
聚集。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捊-中華語文大辭典捊ㄆㄡˊpóu〈書〉聚集。[例]螻蟻~於大樹(《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
捊-中華大字典1、捊讀音:蒲侯切,音裒,房尤切,音浮,尤韻。釋文:引埾也。詩曰。原隰~矣。見《說文》。《段注》:埾、各本字作取。今正。詩釋文、作埾。今本譌爲取土二字。非也。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玉篇正、作引聚也。大雅、捄之陑陑。箋云。捄、~也。築牆者~聚壞土。此引聚之正義。常棣、原隰裒矣。傳云。裒、聚也。此重聚不重引。故不言引。但言聚也。裒者~之俗。
2、捊讀音:房尤切,音浮,方鳩切,音不,尤韻。蒲交切,音庖,肴韻。釋文:引取也。見《集韻》。
3、捊讀音:芳無切,音敷,虞韻。釋文:擊也。見《集韻》。
4、捊讀音:普溝切,剖平聲,尤韻。釋文:掬也。見《集韻》。
5、抙釋文:同捊。見《篇海》。
6、抱讀音:簿皓切,袍上聲,皓韻。薄報切,音暴,號韻〔按說文。捊、步侯切。或从包作~。徐鉉曰。今作薄報切。以爲褱袌字。非是。廣韻集韻去聲。止有袌菢而無~。正字通云。褱袌之袌亦作~。轉爲去聲。卽懷~之義。今考經史~字。多無音切。讀從去聲亦可。義與上聲同〕。釋文:
❶本作袌。《說文衣部》:袌。褱也。《段注》:論語。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馬融釋以懷~。卽褱袌也。今字~行而袌廢矣。~者引埾也。
❷保也。相親保也。見《釋名釋姿容》。
❸守也。《老子》:是以聖人~一爲天下式。
❹挾也。《國策秦策》:是~空質也。
❺奉也。《呂覽下賢》:周公旦~少主而成之。
❻持也。《管子形勢》:~蜀不言而廟堂自脩。
❼轉也。《淮南本經》:菱抒紾~。
❽耦也。《方言》:~、㛯、耦也。荆吳江湖之間曰~㛯。宋潁之間或曰㛯。
❾雞伏卵也。《方言》:北燕朝鮮冽水之間。謂伏雞曰~。
❿雲氣向日也。《漢書天文志》:~珥硁蜺。
〔注〕:凡氣向日爲~。向外爲背。
⓫~關。門卒也。《荀子榮辱》:~關擊柝而不以爲寡。
⓬~腹。卽兜肚也。《釋名釋衣服》:~腹上下有帶。~裹其腹。
⓭粤人謂新婦曰心~。見《觚賸》。
7、抱讀音:蒲侯切,音裒,房尤切,音浮,尤韻。釋文:捊或字。《說文》:捊。引埾也。~。捊或从包。《段注》:古音孚聲包聲。同在三部。後人用~爲褱袌字。蓋古今字之不同如此。〔埾義同聚。引埾者引使聚也。埾字各本作取。此從段氏訂正本〕。
8、抱讀音:蒲交切,音庖,肴韻。釋文:同掊。亦作捊。引取也。見《集韻》。
9、抱讀音:班交切,音包,肴韻。釋文:同抛。棄也。《史記三代世表》:姜嫄生后稷。~之山中。
10、㩠讀音:被表切,音殍,篠韻。釋文:折縛也。見《集韻》。
11、㩠讀音:方鳩切,音紑,尤韻。釋文:古捊字。《集韻》:捊。引取也。古作~。
12、㩠讀音:於刀切,奧平聲,豪韻。釋文:鏖或字。《集韻》:鏖。盡死殺人曰鏖糟。或作~。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póu
1、[捊聚]póu jù
聚集。
2、[捊取]póu qǔ
引聚;聚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