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
拼音:shì
释义:1.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2.表示决心的话。3.誓言。
组词
明誓 鞫誓 背誓 赌誓 订誓 牙疼誓 击楫誓 誓俭草 海誓山盟 誓书铁券 誓海盟山 誓死不渝 誓泉之讥 誓山盟海拼音
shì笔顺
一 亅 ㇀ 丿 丿 一 丨 丶 一 一 一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shì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1.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发誓:~师。~不甘休。~为死难烈士报仇。 2.表示决心的话:宣~。起~。发个~。详细解释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五戒]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铭刻;牢记 [engrave on one's mind;keep firmly in mind]。
如:誓肌(刻骨铭心)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
如:《汤哲》、《泰誓》、《秦誓》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动〉
〈名〉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誓-中華大字典1、誓讀音:時制切,音逝,以制切,音曳,霽韻。食列切,音舌,屑韻。釋文:
❶約束也。見《說文》。
〔注〕:與之爲約束也。
〔按段注。凡自表不食言皆曰~。亦約束之意也〕。
❷五戒之一。《周禮士師》:以五戒先後刑罰。一曰~。用之於軍旅。
〔按左閔二年傳。~軍旅。注。宣號令也〕。
❸猶命也。《周禮典命》:~於天子。
❹吿也。《周書世俘》:用小甡羊犬豕于百神水土于~社。
❺制也。以拘制之也。見《釋名釋言語》。
❻勅也。《大戴記子張問入官》:故儀不正則民失~。
❼謹也。《禮記文王世子》:曲藝皆~之。
❽戒事曰~。《文選班固典》引《》:誥~所不及已。
❾男女私約亦曰~。《詩氓》:信~旦旦。
❿人名。高~。古仙人。
2、攖釋文:古誓字。見《集韻》。
3、榚釋文:古誓字。見《集韻》。
4、䤱釋文:古誓字。見《六書統》。〔正字通云。六書作~者不必從〕。
誓ㄕˋshì1.發誓,表示決心實現。[例]~師︱~言︱~不甘休︱指天~日。2.誓言。[例]宣~︱山盟海~∣信~旦旦。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hì
1、[发誓]fā shì
庄严地说出表示决心的话或对某事提出保证:指天~。他们发过誓,要为烈士报仇。
2、[誓言]shì yán
宣誓时说的话:立下~。
3、[宣誓]xuān shì
担任某项任务或参加某个组织时,在一定的仪式下当众说出表示决心的话:~就职。举手~。
4、[起誓]qǐ shì
发誓:对天~。
5、[誓不两立]shì bù liǎng lì
发誓不跟对方同时存在,形容双方矛盾或仇恨很深,无法化解或调和。
6、[誓词]shì cí
誓言。
7、[誓师]shì shī
指军队出征前,主帅向全军将士宣示作战意义,表示坚决的战斗意志。也泛指群众集会严肃地表示完成某项重要任务的决心:~典礼。~大会。
8、[誓死]shì sǐ
立下誓愿,表示至死不变:~保卫祖国。
9、[立誓]lì shì
发誓。
10、[誓约]shì yuē
宣誓时订下的必须遵守的条款。
11、[誓愿]shì yuàn
表示决心时许下的心愿。
12、[盟誓]méng shì
1.发誓;宣誓:盟个誓。对天~。也说明誓。 2.盟约。
13、[血誓]xuè shì
是一种很郑重的起誓,表示一定会遵守誓言,即便是以血为代价也不会违背誓言,但是不代表能成真,誓言是决定好的,一定要做到的,并且有能力做到的,不是梦想,没有是否成真的说法。
14、[誓众]shì zhòng
誓师,告戒众人。
15、[作誓]zuò shì
盟誓,发誓。
16、[誓檝]shì jí
《晋书·祖逖传》:“﹝ 祖逖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后以“誓檝”指立誓消灭敌人,振兴国家。
17、[誓牧]shì mù
《书》有《牧誓》篇,言 周武王 伐 纣,在 牧野 誓师。后遂以“誓牧”指誓师征伐。《初学记》卷二三引《唐贞观年为战阵处立寺诏》:“有隋 失道,九服沸腾,朕亲总元戎,致兹明罚,誓 牧 登陑,曾无寧岁。”
18、[誓要]shì yào
约誓。
19、[誓令]shì lìng
誓约和命令。
20、[惜誓]xī shì
《楚辞》篇名。作者不详,或谓 汉 贾谊 作。王逸 注:“《惜誓》者,不知谁所作也。或曰 贾谊,疑不能明也。惜者,哀也;誓者,信也,约也。言哀惜 怀王 与己信约而復背之也。古者君臣将共为治,必以信誓相约,然后言乃从而身以亲也。盖刺 怀王 有始而无终也。”亦借指遭谗见忌的怨愤之作。清 龚自珍《己亥杂诗》之二:“百年心事归平淡,删尽蛾眉《惜誓》文。”康有为《去国吟》:“或劝蹈海未忍去,且歌《惜誓》留人间。”
21、[诫誓]jiè shì
告诫将士的言辞。
22、[训誓]xùn shì
1.《尚书》六体中的训与誓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誓则用于军旅。 2.谓训导告诫军旅。
23、[典誓]diǎn shì
《尚书》中《尧典》、《汤誓》等篇的并称。泛指其中典谟训诰誓命一类的文章。
24、[祝誓]zhù shì
向鬼神祝告求助。
25、[自誓]zì shì
自己发誓,表示决心。
26、[誓章]shì zhāng
记载誓词的文件。
27、[遗誓]yí shì
遗诫,遗教。
28、[誓命]shì mìng
1.约束警戒之辞。 2.誓志效命。 3.誓和命。
29、[誓清]shì qīng
《晋书·祖逖传》:“仍将本流徙部曲百餘家渡 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 不能清中原而復济者,有如 大江!’”后以“誓清”指立誓消除敌人。
30、[誓带]shì dài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封爵之誓曰:‘使 河 如带,泰山 若厉。国以永寧,爰及苗裔。’”后以“誓带”指功臣爵禄,世代永传。宋 范仲淹《淡交若水赋》:“情深结綬,远思誓带之流;志在弹冠,潜动濯缨之感。”
31、[誓社]shì shè
誓众于社。谓田猎祭社之前教习战阵之法。
32、[誓墓]shì mù
《晋书·王羲之传》:“时驃骑将军 王述 少有名誉,与 羲之 齐名,而 羲之 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 后检察 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於简对。羲之 深耻之,遂称病去郡,於父母墓前自誓。”后因以“誓墓”称去官归隐。宋 陆游《书志》诗:“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
33、[明誓]míng shì
见〖盟誓〗1。
34、[誓书]shì shū
1.即盟约。 2.即誓券。
35、[打誓]dǎ shì
签订誓约。
36、[呪誓]zhòu shì
亦作“咒誓”。赌咒,发誓。
37、[毒誓]dú shì
指带有恶性语言的誓言。
38、[监誓]jiān shì
1.监察宣誓仪式。 2.监察宣誓的人。
39、[誓盟]shì méng
立誓订盟。
40、[誓证]shì zhèng
发誓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