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
拼音:zhàng
释义:1.刀、戟等兵器的统称。2.拿着(兵器)。3.依赖;倚靠。4.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凭借、依据的对象,相当于“凭着”。5.战斗;战争。
组词
打仗 打雪仗 仰仗 明火执仗 仗义执言 仗义疏财 仗势欺人 仪仗队 对仗 仗义拼音
zhàng笔顺
丿 丨 一 丿 ㇏左窄右宽。“亻”撇画长短、斜度适中,竖画正直。“丈”横画长短适中,撇画上段正直,捺画舒展。
同音字
拼音为zhàng的字 拼音为zhang的字基础解释
1.兵器的总称:仪~。明火执~。 2.拿着(兵器):~剑。 3.凭借;倚仗:狗~人势。他~着自己老子的势力欺负人。 4.指战争或战斗:胜~。败~。这一~打得真漂亮。打好春耕生产这一~。详细解释
(形声。从人,丈声。本义:执,拿着)
同本义
韩信仗剑从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独行仗剑至韩。——《史记·刺客列传》
又如:仗斧(手持斧铖钺。表示权威);仗节(手持符节;坚守节操);仗策(手持马鞭。骑马)
依靠,依赖
仗,凭仗。——《广韵》
仗兵革之彊。——《史记·春申君传》
朕自得疾,数日不能得睡,今夜仗二将军威势甚安。——《西游记》
又如:仗腰子的(靠山;背后支持者);仰仗(依靠;依赖);依仗(倚仗靠别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狗仗人势;仗气(凭仗正气。也指任性使气);仗气使酒(任性纵酒)
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
帝自山下望其众,袍仗精整,人人尽力,壮之。——《新唐书》
又如:兵仗(兵器);器仗;仪仗;明火执仗
仪仗队
凡朝会之仗,三卫番上,分为五仗,号衙内五卫。——《新唐书》
又如:仗士(卫士);仗下(皇帝视朝毕,所列仪仗兵卫退下);仗马(皇帝仪仗队所用的马);仗队(仪仗队)
战争或战斗 。
如:打仗(进行战争;进行战斗);死仗(硬仗);硬仗(正面硬拼的战斗)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仗-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仗 zhàng
① 名刀、剑、戈、戟等武器的总称。《智取生辰纲》:“歇下担~,那十一人都去松林树下睡倒了。”成语有“明火执仗”。 ② 名仪仗。《高祖还乡》:“拿着些不曾见过的器~,穿着些大作怪的衣服。” ③ 动执,拿。《盐铁论·结和》:“高皇帝~剑定九州。” ④ 动依靠;凭借。《赤壁之战》:“将军神武雄才,~父兄之烈。” ⑤ 名宫廷、官府内持兵器作侍卫和表示礼仪的人。《新唐书·仪卫志》:“朝会之~……号衙内五卫。”
仗
zhàng 《廣韻》直亮切,去漾澄。又直兩切。陽部。
(1)刀戟等兵器的总称。《玉篇·人部》:“仗,器仗也。”唐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七:“仗,兵器也。五刃總名。”南朝宋何承天《安邊論》:“千家之邑,戰士二千,隨其便能,各自有仗。”《新唐書·郭子儀傳》:“大戰,王師不利,委仗奔。”元關漢卿《緋衣夢》第三折:“他有行兇的贓仗麽?”
(2)仪仗。唐錢起《早朝》:“朝時但向丹墀拜,仗下疑從碧落迴。”《新唐書·儀衛志上》:“凡朝會之仗,三衛番上,分為五仗,號衛内五衛。”《遼史·樂志》:“右前後鼓吹,行則導駕奏之,朝會則列仗,設而不奏。”
(3)持;握。《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仗劍從之。”《世説新語·方正》:“有一老夫毅然仗黄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西遊記》第四回:“一個個執戟懸鞭,持刀仗劍。”
(4)凭借;依靠。《集韻·養韻》:“仗,憑也。”《史記·春申君列傳》:“負人徒之衆,仗兵革之彊。”《三國志·吴志·周瑜傳》:“且舍鞭馬,仗舟楫,與吴越争衡,本非中國所長。”唐杜甫《諸將》:“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羣材。”又支撑。《紅樓夢》第四十五回:“我竟不知道平兒有你這麽位仗腰子的人。”
(5)战斗;战事。如:胜仗;败仗。老舍《茶馆》第二幕:“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又俗指吵嘴。如:吵仗。柳青《创业史》第一章:“但他和老婆闹仗,他并不后悔。”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àng
1、[打仗]dǎ zhàng
进行战争;进行战斗。我们在生产战线上打了个漂亮仗。
2、[仗势欺人]zhàng shì qī rén
仗:凭借,依靠。依仗某种权势欺压人。
3、[凭仗]píng zhàng
倚仗:~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4、[倚仗]yǐ zhàng
靠别人的势力或有利条件;依赖:~权势。不要~力气大欺负小同学。
5、[仪仗]yí zhàng
1.古代帝王、官员等外出时护卫所持的旗帜、伞、扇、武器等。 2.国家举行大典或迎接外国贵宾时护卫所持的武器,也指游行队伍前列举着的较大的旗帜、标语、图表、模型等。
6、[胜仗]shèng zhàng
打赢了的战役或战斗:打了一个大~。
7、[仗义执言]zhàng yì zhí yán
主持正义,说公道话。
8、[仗义]zhàng yì
1.主持正义:~执言。 2.讲义气:为人~。
9、[仰仗]yǎng zhàng
依靠;依赖:此事还得~诸位大力支持。
10、[依仗]yī zhàng
倚仗。
11、[仗势]zhàng shì
倚仗某种权势(做坏事):~欺人。
12、[硬仗]yìng zhàng
正面硬拼的战斗;艰苦激烈的战斗:打~。
13、[败仗]bài zhàng
失利的战役或战斗:打~。吃了一个大~。
14、[阵仗]zhèn zhàng
1.世面,场面。 2.阵势。京剧《猎虎记·定计》:“顾大嫂:我去也不一定行。依我看,咱们得摆个阵仗。”
15、[仗剑]zhàng jiàn
持剑。《史记·淮阴侯列传》:“及 项梁 渡 淮,信 仗剑从之。”唐 韩偓《乾宁三年丙辰在奉天重围作》诗:“仗剑夜巡城,衣襟满霜霰。”清 戴名世《窦成传》:“成 仗剑从军,为小卒,无所知名。”
16、[对仗]duì zhàng
诗文中按照字音 平仄相对、字义虚实相当、语法结构相同做成对偶的语句。
17、[开仗]kāi zhàng
1.开战。 2.打架。
18、[仗恃]zhàng shì
倚仗;依靠(多含贬义)。恃(shì)。
19、[球仗]qiú zhàng
见“毬杖”。
20、[汉仗]hàn zhàng
1.谓体貌雄伟。 2.指身体个头。
21、[仗下]zhàng xià
1.谓皇帝视朝毕,所列仪仗兵卫退下。《隋书·麦铁仗传》:“尚书 蔡徵 ……於仗下时,购以百金,求人送詔书与 南徐州 刺史,铁杖 出应募,齎勑而往。”宋 苏轼《太皇太后阁春帖子词》之三:“仗下春朝散,宫中昼漏稀。” 2.借指朝堂。《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二年》:“甲辰,同修起居注 王存 言:‘古者左史记事,右史记言。唐 贞观 初,仗下议政事,起居郎执笔记於前,史官随之,其后或修或废。’”
22、[春仗]chūn zhàng
帝王春日行幸的仪仗。
23、[移仗]yí zhàng
谓天子出行。
24、[化仗]huà zhàng
见“ 化杖 ”。
25、[仗家]zhàng jiā
指宫廷仪卫人员。
26、[勝仗]shèng zhàng
获得胜利的战役或斗争。清 黄辅辰《戴经堂日钞》:“咸丰 三年癸丑二月十二日:入署后,闻 南京 有胜仗,未确。”茅盾《子夜》十七:“老赵 是想学 拿破仑,打了一个胜仗,就提出外交公文来了。”
27、[仗胆]zhàng dǎn
壮胆。
28、[笼仗]lóng zhàng
箱笼;行李。
29、[慢仗]màn zhàng
见“慢帐”。
30、[付仗]fù zhàng
付托倚靠。
31、[粮仗]liáng zhàng
军粮和兵器。
32、[月仗]yuè zhàng
见“月杖”。
33、[岁仗]suì zhàng
谓每年元旦朝会时所用的仪仗。唐 白居易《元和十二年诏停岁仗率尔成章》诗:“闻停岁仗軫皇情,应为 淮 西寇未平。”
34、[见仗]jiàn zhàng
交战。
35、[玄仗]xuán zhàng
指道。
36、[赃仗]zāng zhàng
亦作“贜仗”。亦作“賍仗”。罪证,犯罪的证据。
37、[鹤仗]hè zhàng
指军队。
38、[指仗]zhǐ zhàng
仰仗;依靠:这里农民一年的生计就~地里的收成。
39、[持仗]chí zhàng
手执武器。《唐律疏议·贼盗·强盗》:“其持仗者,虽不得财,流三千里。”宋 程大昌《演繁露·饥民强盗人穀米》:“天圣 三年詔 陕西 州军持仗劫人仓廪非伤主者,减死刺配。”
40、[法仗]fǎ zhàng
法物仪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