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
拼音:jīng
释义:1.落叶灌木,叶子有长柄,掌状分裂,花色蓝紫,枝条坚韧,可用来编篮、筐等。古时用荆条作为鞭打的刑具。2.春秋时楚国也称荆。3.见“荆棘”。泛指丛生多刺的灌木。喻障碍和困难。4.〈书〉〈谦〉称自己的妻子。5.(Jīng)姓。
组词
荆条 荆榛 荆布 荆棘 荆宝 紫荆 荆璧 荆岑 荆川纸 荆钗记 荆介穗 荆芥散 荆棘剌 荆棘列 披荆斩棘 负荆请罪 荆笔杨板 荆钗布袄 荆钗布裙 荆钗裙布 荆衡杞梓 荆楚之地拼音
jīng笔顺
一 丨 丨 一 一 丿 丨 丨 亅横画宜短;“艹”两竖稍向中斜,“开”竖撇不宜太长。“刂”两笔端正,距离适中,竖画短,竖钩长。
同音字
拼音为jīng的字 拼音为jing的字基础解释
1.灌木。种类很多。多丛生,枝条柔软,可编筐篓。 2.古时用荆条做成的刑杖:负~请罪。 3.春秋时楚国也称荆。详细解释
(形声。从艸,刑声。本义:一种灌木)
灌木名。又名楚
荆,楚木也。——《说文》
以牡荆书幡。——《汉书·郊祀志》。注:“作幡柄也。”
白刑堪为履。——《广州记》
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可入药。
如:荆榛(有棘刺的灌木丛);荆钗裙布(荆枝作钗,粗布为裙。指妇女朴素或贫寒的服饰);荆天棘地(遍地荆棘。比喻艰险困厄的境地);荆花(即紫荆花,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荆条。古代用为刑杖
肉袒负荆。——《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如:荆子(荆条作的挞具);荆朴(鞭笞,杖击);荆门(柴门);荆革(荆条皮鞭。鞭笞用的刑具);荆室(用荆条搭建的屋舍;借指穷苦人家);荆冠(用荆条编的帽子)
荆山的简称
又如:荆玉(荆山之玉;喻美质贤才);荆山玉(荆山产的美玉。相传楚卞和得璞玉于荆山);荆襄(泛指古荆州及襄阳郡地区);荆岑(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
古国名
荆之地。——《墨子·公输》
荆有云梦。
荆有长松。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又如:荆凡(西周时代的荆国(楚国)和凡国);荆尸(春秋时楚军阵法名);荆王(楚王);荆巫(荆楚的巫祝);荆吴(春秋时的楚国与吴国。后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古九州之一荆州的简称
正南曰荆州。——《周礼·职方氏》
荆州之民附 操者。——《资治通鉴》
又如:荆州瘿(古代流行于荆州一带的颈生囊状赘生物的疾病);荆南(荆州一带。亦泛指南方);荆扬(荆州和扬州。亦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我的,属于我的 ——旧时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词。
如:寒荆;老荆;荆人(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妻(对人称己妻的谦词);荆室(犹荆妇。称己妻的谦词)
贫寒的 。
如:荆柴
〈名〉
〈形〉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荆-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荊
荆-漢語大字典荆
《説文》:“荆,楚。木也。从艸,刑聲。মӯ܌古文荆。”
jīng 《廣韻》舉卿切,平庚見。耕部。
(1)灌木名。又名楚。马鞭草科牡荆属落叶灌木。种类很多,有牡荆、黄荆、紫荆等。枝条柔韧,可编筐篮;果实入药。《説文·艸部》:“荆,楚。木也。”王筠句讀:“‘荆,楚。謂荆一名楚也。木也。’以字从艸,故云木,蓋此物不大,故从艸,好叢生,故楚從林。”《山海經·南山經》:“(虖勺之山)其下多荆杞。”古代特指荆木做的刑杖。《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肉袒負荆,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司馬貞索隱:“荆,楚也。可以為鞭。”
(2)旧时对人称自己妻子的谦辞,取东汉梁鸿妻孟光荆钗布裙的故事。又有表示贫寒的意思。如:拙荆;荆室。宋劉克莊《蓋竹廟》:“寄書報與荆妻説,十襲荷衣莫要焚。”
(3)古“九州”之一。包括今湖北省的中、南部,湖南省的中、北部,四川省和贵州省的一部分。《書·禹貢》:“荆及衡陽惟荆州。”孔傳:“北據荆山,南及衡山之陽。”按:此荆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荆州,古为荆族居住之地。
(4)山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書·禹貢》:“荆、岐既旅。”孔傳:“此荆在岐東,非荆州之荆。”孔穎達疏:“《地理志》云,《禹貢》北條荆山在馮翊懷德縣南;南條荆山在南郡臨沮縣北,彼是荆州之荆也。”
(5)古国名,即楚国,因其原来建国于荆山一带,故名。《春秋·莊公十年》:“荆敗蔡師于莘。”杜預注:“荆,楚本號,後改為楚。”
(6)姓。《通志·氏族略二》:“荆氏,˼/u>姓。楚國舊號荆,此未號楚之前受氏也。”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jīng
1、[荆条]jīng tiáo
荆的枝条,性柔韧,可编制筐篮、篱笆等。
2、[荆棘]jīng jí
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
3、[负荆请罪]fù jīng qǐng zuì
《史记·廉颇 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大将廉颇跟大臣蔺相如不和。后来他认识到了这样对国家不利,便脱了 上衣,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谢罪,请他用荆条责罚。后用“负荆请罪”指主动向对方赔礼认错,请求对 方责罚。
4、[披荆斩棘]pī jīng zhǎn jí
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披:拨开。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多刺小灌木。
5、[紫荆]zǐ jīng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栽培的常呈灌木状。早春先叶开花,花红紫色,簇生。庭园内常见栽培。可供观赏和药用。
6、[荆楚]jīng chǔ
1.荆为楚之旧号,略当古荆州地区,在今湖北湖南一带。 2.木名。古时用为刑杖。
7、[荆轲]jīng kē
1.(?-前 227年)中国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好读书击剑,结交名人。至燕国后,由田光介绍,被燕国太子丹拜为上卿。当时,秦军来灭亡韩国,赵国兵临燕国南境,燕太子丹十分恐惧,决定派他去秦国,以进献燕国督亢(今河北涿县、定兴、新城、固安一带)地图和秦逃将樊于期人头晋见秦王赢政。秦王命令在咸阳举行隆重接见仪式。献图时,图穷而匕首见,他行刺秦王不中,被当场杀死。 2.荆轲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着另一个人,想要同他一起去。)--《战国策.燕策》至丹以 荆卿为计。(丹,指燕太子丹。荆卿为计,指太子丹密遣剑侠荆轲入秦,以献燕国地图为名,谋刺秦王一事。后因谋剌失败,荆轲被杀。)--宋.苏洵《权书.六国论》
8、[荆芥]jīng jiè
一年生草本植物,茎高二尺左右,叶对生羽状分裂,裂片披针形,开淡红色的唇形小花;全草入药。
9、[荆山]jīng shān
1.山名。在今 湖北省 南漳县 西部。漳水 发源于此。山有 抱玉岩,传为 楚 人 卞和 得璞处。《书·禹贡》:“导 嶓冢,至于 荆山。”孔 传:“荆山 在 荆州。”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二》:“《禹贡》:‘荆 及 衡阳 惟 荆州。’盖即 荆山 之称,而制州名矣。故 楚 也。” 2.山名。在今 陕西省 富平县 西南。相传 禹 铸鼎于此。《书·禹贡》:“导 岍 及 岐,至于 荆山。”孔颖达 疏:“《地理志》云:《禹贡》北条 荆山 在 冯翊 怀德县 南。”《后汉书·郡国志一·冯翊》刘昭 注引 晋 皇甫谧《帝王世纪》:“禹 铸鼎於 荆山,在 冯翊 怀德 之南,今其下﹝有﹞ 荆渠 也。” 3.山名。在今 河南省 灵宝县 阌乡 南。相传 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于此。亦名 覆釜山。《史记·封禅书》:“黄帝 采 首山 铜,铸鼎於 荆山 下。” 4.山名。在今 安徽省 怀远县 西南。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淮水》:“《郡国志》曰:‘平阿县 有 当涂山,淮 出于 荆山 之左,当涂 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西扬涛北注之。’”《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四年》:“帝驰至 荆山洪,距 赵步 二百餘里。”胡三省 注:“荆山 在 濠州 钟离县 西八十三里,即 梁武帝 筑堰之地,今 怀远军 正治 荆山。”
10、[荆江]jīng jiāng
长江中部从枝江到洞庭湖口的一段的别称。这一段长江蜿蜒曲折360公里,河床高于两岸平原。
11、[大荆]dà jīng
1.植物名,即牡荆。《资治通鉴·齐和帝中兴元年》:“东昏侯 自为市録事,小有得失,妃则予杖;乃敕虎賁不得进大荆、实中荻。”胡三省 注:“大荆,牡荆也,俗谓之黄荆,以为箠杖。” 2.指今 陕西 富平县 境内的 荆山。在 甘泉山(今 陕西 淳化 境)之南。汉 王褒《甘泉宫颂》:“甘泉山,天下显敞之名处也,前接 大荆,后临北极。”
12、[荆南]jīng nán
1.荆州 一带。亦泛指南方。《文选·陆机<辩亡论上>》:“吴 武烈皇帝 慷慨下国,电发 荆南。”张铣 注:“坚 起兵於 荆州,故云 荆南 也。”《宋书·王弘传》:“敷政 江 汉,化被 荆南。”唐 为方镇名,辖今 湖北、湖南、四川 间部分地区。 2.五代 时十国之一。公元907年 高季兴 任 后梁荆南 节度使,924年受 后唐 封为 南平王,世称 荆南 或 南平。963年为 北宋 所灭。
13、[牡荆]mǔ jīng
植物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广布于我国 长江 以南各省。果实和叶皆可入药。茎干坚劲,古以为刑杖。
14、[拙荆]zhuō jīng
谦辞。称自己的妻子。
15、[荆榛]jīng zhēn
1.亦作“荆蓁”。泛指丛生灌木,多用以形容荒芜情景。 2.谓没入荒野,指逝世。 3.比喻艰危,困难。 4.比喻恶人。 5.芥蒂;不快。
16、[问荆]wèn jīng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很长,从根茎的节上长出直立的茎。春季长出的茎没有分枝,顶端有笔头状的穗,嫩时可以吃;夏季长出的茎有分枝,绿色,有退化的叶片。利用孢子进行繁殖。
17、[荆卿]jīng qīng
1.即荆轲。 2.指行险之人。
18、[荆葵]jīng kuí
即锦葵。也称“荍”、“芘芣”。草本植物。
19、[荆玉]jīng yù
1.荆山 之玉。即和氏璧。晋 卢谌《览古》诗:“连城既伪往,荆 玉亦真还。”明 何景明《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荆 玉已三献,冀 群当一空。” 2.喻美质贤才。《艺文类聚》卷四七引 晋 孙绰《贺司空修(循)像赞》:“质与 荆 玉参贞,鉴与南金等照。”唐 权德舆《过张监阁老宅对酒奉酬见赠,其年停贡举》诗:“荆 玉收难尽,齐 竽喜暂閒。”
20、[荆鸡]jīng jī
1.即越鸡。体型较小的鸡。 2.比喻矮小。
21、[西荆]xī jīng
1.指荆楚西部地区。 2.指荆州。 3.楚舞。
22、[钗荆]chāi jīng
荆枝代作之钗。贫苦妇女的饰物。
23、[荆艳]jīng yàn
楚 地歌舞。后亦指女伎。《文选·左思<吴都赋>》:“荆 艳 楚 舞,吴 愉 越 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刘逵 注:“艳,楚 歌也;愉,吴 歌也。”刘良 注:“荆 艳,楚 歌也;亦有舞。”南朝 宋 颜延之《车驾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后湖》诗:“江 南进 荆 艳,河 激献 赵 謳。”唐 上官仪《酬薛舍人万年宫晚景寓直怀友》诗:“燕 姝对明月,荆 艳促芳尊。”清 纳兰性德《五色蝴蝶赋》:“腻輭纤腰,若 荆 艳临风而嬋婉;参差舞翼,似 阳阿 长袖之翩翻。”
24、[泣荆]qì jīng
因遗失荆钗而哭泣。比喻留恋旧物。
25、[荆姬]jīng jī
指 楚 地的美女。亦用以喻名花。
26、[荆楛]jīng kǔ
荆、楛皆木,材质粗窳,用以比喻粗劣之物。
27、[荆鸠]jīng jiū
鸟名。即楚鸠。
28、[棘荆]jí jīng
荆棘。泛指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29、[成荆]chéng jīng
亦称“成覸”。亦称“成庆”。春秋 齐国 的勇士。
30、[荆蛮]jīng mán
古代中原人对 楚 越 或南人的称呼。《左传·昭公二十六年》:“兹不穀震荡播越,窜在 荆 蛮,未有攸厎。”《史记·吴太伯世家》:“太王 欲立 季歷 以及 昌,於是 太伯、仲雍 二人犇 荆 蛮,文身断髮,示不可用。”唐 白居易《晋谥恭世子议》:“周 之衰也,楚子 以 霸王 之器,奄有 荆 蛮,光启土宇,赫赫 楚国,由之而兴。”《西湖佳话·西湖隐迹》:“荆 蛮 之隐,是让国也。”炉魂《对于张之洞死后之湖南人》:“夫 楚 号雄区,人多忠节……以 荆 蛮 之餘气,鬱百年之奇气,奋能独立,强足一国。”
31、[荆高]jīng gāo
荆轲 和 高渐离 的并称。后泛指任侠行义的人。清 钱谦益《咸子诗序》:“少壮为诸生时,流观经史,每及 椒举 之班荆,绕朝 之赠策,荆 高 燕 市之饮泣……輒为引觴击节,曳袖起舞。”清 陈维崧《贺新郎·题沙介臣词》词:“索米 长安 非失策,看掀髯,意气雄 河朔。荆 高 辈,未萧索。”
32、[荆岑]jīng cén
1.荆山。泛指古楚国境内的高山。语出汉王粲《登楼赋》:“蔽荆山之高岑。”唐张说《岳州九日宴道观西阁》诗:“凉云霾楚望,濛雨蔽荆岑。”唐王维《送李太守赴上洛》诗:“丹泉通虢略,白羽抵荆岑。” 2.指荆南地区。
33、[蛮荆]mán jīng
古代称 长江 流域中部 荆州 地区,即 春秋 楚国 的地方。亦指这一地区的人。
34、[荆人]jīng rén
1.楚 人,南人。《春秋·庄公二十三年》:“公至自 齐,荆 人来聘。”《韩非子·初见秦》:“秦 与 荆 人战,大破 荆。”三国 魏 曹植《魏德论》:“荆 人风靡,交 益 景从。” 2.对人称己妻的谦词。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局诈》:“区区拙技,负此良琴,若得荆人一奏,当有一两声可听者。”《颜氏家藏尺牍》卷二引 清 王士祜 书:“弟去岁以荆人抱病,屏跡半载。”
35、[荆刺]jīng cì
山野丛生的带刺小灌木。
36、[荆花]jīng huā
1.即紫荆花。观赏植物,春天开花,花紫红色,布满全枝,连成一片,烂漫如朝霞。 2.比喻兄弟昆仲同枝并茂。
37、[荆凡]jīng fán
西周 时代的 荆国(楚国)和 凡国。
38、[田荆]tián jīng
据 南朝 梁 吴均《续齐谐记·紫荆树》载,京兆 田真 兄弟三人析产,拟破堂前一紫荆树而三分之,明日,树即枯死。
39、[荆藜]jīng lí
1.泛指蔓生山野的恶木莠草。 2.指劣质木料制的手杖。
40、[荆请]jīng qǐng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