絃
拼音:xián
释义:1.同“弦”。2.琴瑟类乐器上用以发音的生丝线。今亦用金属丝、尼龙丝等为之。3.指琴瑟之类的弦乐器。4.弹奏弦乐。5.指弦乐音。6.旧时以琴瑟喻夫妇,故谓妇死曰“断弦”,续娶曰“续弦”。7.弓上的弦。8.以喻直。
组词
絃歌 悲絃 摧絃 定絃 伯牙絃 絃外之意 春诵夏絃 改柱张絃 急管繁絃 铁板铜絃 冰絃玉柱拼音
xián笔顺
𠃋 𠃋 丶 丶 丶 丶 丶 一 𠃋 𠃋 丶同音字
拼音为xián的字 拼音为xian的字基础解释
同“弦”。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絃-中華語文大辭典絃弦ㄒ丨ㄢˊxián1.緊繫在弓的兩端,具彈性的繩狀物。[例]弓~。2.樂器上可以彈奏發出樂音的線狀物。[例]調~|絲~|用手指撥~。3.指絃樂或絃樂器。[例]管~樂。4.比喻妻子。[例]續~│斷~。∥同「弦」。
絃-辞源3【絃】11画 2093·2 xián ㄒㄧㄢˊ 胡田切,平,先韻,匣。真部。㊀琴瑟類樂器上撥動使發音的生絲線。今多用銅絲、鋼絲等。本作“弦”。禮 樂記:“昔者 舜作五弦之琴以歌 南風。”唐 李商隱 李義山詩集五 錦瑟:“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參見“弦②”。㊁弦樂。如琴瑟琵琶之類。通稱絲,古爲八音之一。漢 桓譚 新論 琴道:“八音之中,惟絃爲最,而琴爲之首。”參見“八音”。㊂古以琴瑟喻夫婦,因稱妻死爲“斷絃”,續娶爲“續絃”。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xián
1、[钧絃]jūn xián
见“钧弦”。
2、[轧絃]yà xián
指弹奏弦器。宋 张先《天仙子·观舞》词:“斜雁轧絃随步趁,小凤纍珠光遶鬢。”
3、[调絃]tiáo xián
弹奏弦乐器。南朝 宋 鲍照《学古》诗:“调絃俱起舞,为我唱梁尘。”唐 顾况《李供奉弹箜篌歌》:“大指调絃中指拨,腕头花落舞衣裂。”
4、[定絃]dìng xián
1.调整乐器的弦以校正音高。如:演奏前先要定弦。 2.比喻拿准了主意。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四:“老田头 走到 老孙头 跟前,问道:‘你要哪个马?’老孙头 说:‘还没有定弦。’”
5、[缠絃]chán xián
琴弦的一种。宋 沉括《梦溪补笔谈·乐律》:“琴中宫、商、角皆用缠絃,至徵则改用平絃。”
6、[凤絃]fèng xián
琴上的丝弦。元 宋无《春愁》诗:“金雁尘香暗凤絃,红绳风紧阁秋千。”
7、[絃歌]xián gē
1.古代传授《诗》学,圴配以弦乐歌咏,故称“弦歌”。后因指礼乐教化、学习诵读为“弦歌”。《韩诗外传》卷一:“原宪 居 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絃歌。”《孔子家语·在厄》:“孔子 不得行。絶粮七日,外无所通,蔾羹不充,从者皆病。孔子 愈慷慨讲诵,絃歌不衰。”宋 张孝祥《六州歌头》词:“洙 泗 上,絃歌地,亦羶腥。”元 李冶《敬斋古今黈》卷一:“古《诗》三百五篇,皆可声之琴瑟。口咏其辞,而以琴瑟和之,所谓絃歌也。古人读《诗》者皆然。”清 陈梦雷《寄答李厚庵百韵》:“比屋闻絃歌,童叟朴以庄。”参见“弦歌”。 2.依琴瑟而咏歌。《西京杂记》卷一:“高帝 戚夫人 善鼓瑟击筑,帝常拥夫人倚瑟而絃歌。”南朝 宋 鲍照《夜听妓》诗之二:“兰膏消耗夜转多,乱筵杂坐更絃歌。”唐 无名氏《冥音录》:“崔氏 性酷嗜音,虽贫苦求活,常以絃歌自娱。”清 俞蛟《潮嘉风月记·丽景》:“舟中妓女,亲生者少,皆买自贫家,或得诸他舟,教习絃歌。”参见“弦歌”。
8、[絃桐]xián tóng
汉 桓谭《新论》:“神农 始削桐为琴,练丝为絃。”后因以“絃桐”为琴的别称。《文选·谢庄<月赋>》:“於是絃桐练响,音容选和。”李善 注:“絃桐,琴也。”
9、[续絃]xù xián
见“续弦”。
10、[拊絃]fǔ xián
指弹琴。三国 魏 嵇康《琴赋》:“拊絃安歌,新声代起。”
11、[抚絃]fǔ xián
亦作“抚弦”。拨弄琴弦。指弹琴。《淮南子·修务训》:“今夫盲目者不能别昼夜,分白黑,然搏琴抚弦,参弹復徽,攫援摽拂,手若蔑蒙,不失一弦。”南朝 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於畴日。抚絃登陴,岂不愴悢!”清 陈梦雷《西郊杂咏》之十八:“抱琴山之阿,抚絃感我心。”
12、[絃筦]xián guǎn
见“絃管”。
13、[素絃]sù xián
见“素弦”。
14、[转絃]zhuǎn xián
转动弦轴。《宋史·乐志七》:“三準各具十二律声,按絃附木而取。然须转絃合律所用之字,若不转絃,则误触散声,落别律矣。每一絃各具三十六声,皆自然也。分五、七、九絃琴,各述转絃合调图。”
15、[風絃]fēng xián
亦作“风弦”。指风吹物体发声。唐 白居易《琴》诗:“置琴曲机上,慵坐但含情。何烦故挥弄,风絃自有声。”唐 李商隐《令狐舍人说昨夜西掖玩月因戏赠》诗:“露索 秦 宫井,风絃 汉 殿筝。”刘学锴 余恕诚 集解:“此风筝係悬挂於屋簷下之金属片,风起作声,故称风筝。”清 厉鹗《同啸斋西畴暮游惠山至泉上》诗:“嵓桂何处开,妙香时一送。不逢片月生,风弦为谁弄。”
16、[冰絃]bīng xián
亦作“冰弦”。琴弦的美称。传说中有用冰蚕丝作的琴弦,故称。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宝兽沉烟裊碧丝,半折的梨花繁杏枝。粧一胆瓶儿,冰絃重理,声渐辨雄雌。”《剪灯馀话·贾云华还魂记》:“来早,娉 乃破所照匣中鸞镜,断所弹琴上冰絃,并前时手帕,遣 福福 持去付生,为相思纪念。”清 孔尚任《桃花扇·寄扇》:“鶯喉歇了南北套,冰弦住了 陈 隋 调;唇底罢吹簫,笛儿丢,笙儿坏,板儿掠。”欧阳予倩《荆轲》第二幕:“﹝ 玉姬 ﹞手抚冰弦把 荆卿 看,果然是 燕 赵 好儿男。”
17、[徽絃]huī xián
1.挥弦。指弹琴。徽,通“挥”。晋 葛洪《抱朴子·博喻》:“故有不能下棊而经目识胜负,不能徽絃而过耳解 郑 雅者。” 2.琴上的徽和弦。唐 韩愈《秋怀》诗之七:“有琴具徽絃,再鼓听愈淡。”韩醇 注引《晋书·陶潜传》:“畜素琴一张,徽弦不具。”今本《晋书》作“絃徽”。 3.指代琴。元 王学文《柳梢青·友人至》词:“愁怀无语相看,谩写入、徽絃自弹。” 4.弦索。指弓弦。
18、[商絃]shāng xián
见“商弦”。
19、[鸣絃]míng xián
见“鸣弦”。
20、[笼絃]lóng xián
弹奏琵琶的指法之一。唐 李绅《悲善才》诗:“天颜静听朱丝弹,众乐寂然无敢举。衔花金凤当承拨,转腕笼絃促挥抹。”
21、[急絃]jí xián
节奏急速的弦乐。《艺文类聚》卷四四引 汉 侯瑾《筝赋》:“急絃促柱,变调改曲。”晋 陆机《猛虎行》:“急絃无懦响,亮节难为音。”南朝 宋 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魏太子》:“急絃动飞听,清歌拂梁尘。”
22、[分絃]fēn xián
谓离别时弹奏的琴声。南朝 梁 范云《饯谢文学离夜》诗:“分絃饶苦音,别唱多凄曲。”
23、[角絃]jiǎo xián
发角音的琴弦。《列子·汤问》:“及秋而扣角絃以激夹钟,温风徐迴,草木发荣。”张湛 注:“角,木音,属春。”参见“五声”。
24、[絃索]xián suǒ
1.乐器上的弦。多用作弦乐器的总称。唐 元稹《连昌宫词》:“夜半月高絃索鸣,贺老 琵琶定场屋。”宋 周邦彦《解连环》词:“燕子楼空,暗尘锁、一牀絃索。”参见“弦索”。 2.弹奏弦乐。宋 苏轼《虢国夫人夜游图》诗:“宫中羯鼓催花柳,玉奴 絃索 花奴 手。”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曲·弦索入曲》:“予幼时,犹见老乐工二三人,其歌童也俱善絃索,今絶响矣。”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惠 雅善歌,絃索倾一时。” 3.金 元 以来常称用琵琶、三弦等弦乐伴奏的戏曲、曲艺为“絃索”。一般多指北曲。清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孟子·离娄上篇一》:“於今世俗之乐,则南以拍板,北以絃索。”清 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三:“数年以来,如 双珠 之崑腔,润宝 之絃索,并有盛名。”姚华《论文后编·目录中》:“明 清 两朝,南曲为盛,中 清 以后,曲就衰微。其行世者,鼓辞絃索诸调,声益变而辞益纷。”参见“弦索”。
25、[贞絃]zhēn xián
即弦。弦直,故称。唐 孟郊《遣兴》诗:“絃贞五条音,松直百尺心。贞絃含古风,直松凌高岑。”
26、[诵絃]sòng xián
1.诵读诗歌。语本《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大师詔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詔之。冬读书,典书者詔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宋 范成大《范村午坐》诗:“老便几杖供,慵废诵弦课。” 2.指礼乐教化。清 陈梦雷《癸亥春日即事》诗之二:“陪金佳气自葱芊,比户销兵讲诵絃。”
27、[弓絃]gōng xián
见“弓弦”。
28、[絃诵]xián sòng
古代授《诗》、学《诗》,配弦乐而歌者为弦歌,无乐而朗读者为诵,合称“絃诵”。后即用以泛指授业、诵读之事。《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郑玄 注:“诵,谓歌乐也;弦,谓以丝播诗。”孔颖达 疏:“诵谓歌乐者,谓口诵歌乐之篇章,不以琴瑟歌也;云絃谓以丝播诗者,谓以琴瑟播彼诗之音节,诗音则乐章也。”《旧唐书·音乐志一》:“三五之代,世有厥官,故 虞 廷振干羽之容,周 人立絃诵之教。”宋 苏轼《潘推官母李氏挽词》:“杯盘惯作 陶 家客,絃诵尝叨 孟母 邻。”清 戴名世《芥舟翁寿序》:“当 戴 氏之盛也,农服畎亩,士勤絃诵,恂恂礼让,而家皆饶裕。”姚锡钧《即事效湘绮楼体》:“絃诵喧中寂,河山刼后悲。”参见“弦诵”。
29、[韦絃]wéi xián
见“韦弦”。
30、[青絃]qīng xián
清絃。青,通“清”。南朝 宋 鲍照《代朗月行》:“靚妆坐帷里,当户弄青絃。”唐 王维《扶南曲歌词》之二:“堂上青絃动,堂前綺席陈。”一本作“清絃”。参见“清絃”。
31、[湘絃]xiāng xián
见“湘弦”。
32、[幺絃]yāo xián
亦作“么弦”。亦作“么絃”。琵琶的第四弦,借指琵琶。唐 刘禹锡《奉和淮南李相公早秋即事寄成都武相公》:“聆音还窃抃,不觉抚么絃。”絃,一本作“弦”。宋 张先《千秋岁》词:“莫把幺絃拨,怨极弦能説。”清 黄景仁《琵琶仙·留别孙吟秋程云槎》词:“问何苦幺絃澒洞,把如此欢场变悽哽。”清 钮琇《觚賸·姜楚兰》:“刘 归视 兰 室,么絃在壁,黼帐闃如,抚膺太息而已。”
33、[摧絃]cuī xián
相传古代 锺子期 听 俞伯牙 弹琴,能从琴音里得知 伯牙 心中想的是高山或是流水。子期 死后,伯牙 绝去琴弦,不再弹琴。事见《吕氏春秋·本味》、《列子·汤问》。因以“摧絃”为悼念知音的典故。清 王士禛《阅先兄西樵故书泣赋》诗:“痛絶人琴今已矣,牙生 从此竟摧絃。”
34、[虞絃]yú xián
语本《礼记·乐记》:“昔者 舜 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因以“虞絃”指琴。明 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强对南薰奏 虞 絃,只觉指下餘音不似前。”明 何景明《题严内翰赐扇》诗:“象轂银鐶倍光宠,好扬薰风助 虞 絃。”清 何世麟《感赋》:“苗顽几费南熏格,一曲 虞 絃响至今。”
35、[悲絃]bēi xián
哀怨的弦乐声。三国 魏 曹植《幽思赋》:“仰清风以叹息,寄予思于悲絃。”《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独 昭君 之哀奏,唯翁主之悲絃。”
36、[和絃]hé xián
1.同弦音不协调。清 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余长姑嫁 慈溪 姚 氏……有《自嘲》一联云:‘量浅酒痕先上面,兴高琴曲不和絃。’” 2.音乐术语。称和声的结构单位。在多声部音乐中,按着三度或非三度音程关系排列起来的三个以上的音的结合,叫和弦。祖慰《被礁石划破的水流》:“那象征着主人公命运的音乐主题,终于战胜了一切,走向终止--在几个极度响亮的和弦中戛然而止。”谓与他人的弦音相应和。明 陈子龙《偕熊令君伯甘游》诗:“和絃愧同调,击壤庶齐观。”
37、[哀絃]āi xián
见“哀弦”。
38、[絃匏]xián páo
弦和匏。均乐器名。古代八音中“匏曰笙,丝曰絃”,因亦泛指乐器。宋 范仲淹《观猎》诗:“翦棘争探穴,摧林竞覆巢。惟开三面者,盛德播絃匏。”参见“弦匏”。
39、[改絃辙]gǎi xián zhé
见“改弦易辙”。
40、[伯牙絃]bó yá xián
同“伯牙琴”。唐 骆宾王《夏日游德州赠高四》诗:“缔交君赠縞,投分我忘筌。成风 郢 匠斲,流水 伯牙 絃。”清 赵翼《汪文端师殁已数月以诗哭之凡一千字》:“书成 杨子 瓿,调絶 伯牙 絃。”清 姚鼐《哭鱼门》诗:“送别议联 元亮 井,论文曾许 伯牙 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