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
拼音:jiàn
释义:1.古代兵器,长约二三尺的细杆装上尖头,杆的末梢附有羽毛,搭在弓弩上发射。现代射箭运动用的箭一般用钢、铝合金、塑料等制成。2.借指一箭射出去的距离。3.形状或某方面功能像箭的。4.现代射箭用的器具,多用钢铝合金或塑料制成。
组词
浮箭 毒箭 飞箭 鹄箭 鞭箭 春箭 画箭 谗箭 笔箭 蛇须箭 狼牙箭 弓箭手 马步箭 金镞箭 将军箭 箭穿雁嘴 光阴似箭 光阴如箭 归心似箭 归心如箭 箭拔弩张 东箭南金 桥箭累弦拼音
jiàn笔顺
丿 一 丶 丿 一 丶 丶 丿 一 丨 𠃌 一 一 丨 亅“⺮”左右等大,左低右高。“前”横画宜长,点撇居中;竖向笔画平行;竖钩略长。
同音字
拼音为jiàn的字 拼音为jian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箭-中華語文大辭典箭箭ㄐ丨ㄢˋjiàn1.古代用弓弩發射的兵器,多用竹做桿,桿端裝有尖利的鋒刃,桿尾附有羽毛。現代射箭運動用的箭,多用金屬或塑料製成。[例]射~︱暗~傷人︱草船借~。2.量詞。古代用於計算距離。[例]一~之遙。
箭-漢語大字典箭
《説文》:“箭,矢也。从竹,前聲。”段玉裁依《藝文類聚》引《説文》改作“矢竹也”。
jiàn 《廣韻》子賤切,去線精。元部。
(1)竹名。《説文·竹部》:“箭,矢竹也。”段玉裁注:“矢竹者,可以為矢之竹也。”晋戴凱之《竹譜》:“會稽之箭,東南之美。”自注:“箭竹,高者不過一丈,節間三尺,堅勁中矢,江南諸山皆有之,會稽所生最精好。”《韓非子·顯學》:“夫必恃自直之箭,則百世無矢矣。”《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山鎮曰會稽……其利金錫竹箭。”鄭玄注:“箭,篠也。”唐柳宗元《柳州東亭記》:“至是始命披刜蠲疏,樹以竹箭松檉,桂檜柏杉,易為堂亭。”宋沈括《夢溪筆談·謬誤》:“東南之美,有會稽之竹箭。竹為竹,箭為箭,蓋二物也。今採箭以為矢,而通謂矢為箭者,因其箭名之也。”
(2)搭在弓上发射的武器。古代多用竹制,杆长二三尺,装上尖头,杆末梢附有羽毛。如:箭靶;一箭双雕。《方言》卷九:“箭,自關而東謂之矢……關西曰箭。”《釋名·釋兵》:“矢,又謂之箭。”《急就篇》:“弓弩箭矢鎧兜鉾。”顔師古注:“以竹曰箭,以木曰矢。”唐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元佚名《隔江鬭智》第三折:“三將軍,俺元帥箭瘡發了也。”鲁迅《故事新编·奔月》:“飕的一声,一只一声,已经连发了三枝箭。”
(3)指箭能射到的距离。如:一箭之地;半箭多路。
(4)漏箭。古代滴漏计时用的标尺。《周禮·夏官·挈壺氏》“凡喪,縣壺以代哭者,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漢鄭玄注:“漏之箭,晝夜共百刻,冬夏之間有長短焉。大史立成法,有四十八箭。”《隋書·天文志上》:“冬夏二至之間,晝夜長短,凡差二十刻。每差一刻為一箭。”宋張元幹《南歌子·中秋》:“月轉簷牙短,更傳漏箭多。”清沈源《聞柝》:“宵恨短長聞曉箭,韻移高下逐風聲。”
(5)古代博具。《廣雅·釋器》:“簙箸謂之箭。”《韓非子·外儲説左上》:“秦昭王令工施鉤梯而上華山,以松柏之心為博,箭長八尺,棊長八寸,而勒之曰,‘昭王嘗與天神博於此’矣。”
(6)量词。指兰花的一茎。清葉廷琯《吹網録·明潞王畫蘭石刻》:“幽蘭一叢花兩箭,清露盈盈香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