澀
拼音:sè
释义:1.亦作“歮”。亦作“澁”。亦作“濇”。亦作“瀒”。2.不光滑;不灵活;不滑润。3.味不甘滑,像明矾或不熟的杮子那样使舌头感到麻木干燥的味道。4.说话、写文章迟钝、艰难、生硬,不流畅。参见“澀訥”。5.道路险阻;不通畅。6.生锈。7.急。参见“澀道”。
拼音
sè笔顺
丶 丶 ㇀ 𠃌 丿 丶 𠃌 丿 丶 丨 一 丨 ㇀ 丨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sè的字 拼音为se的字基础解释
见“涩”。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澀-中華語文大辭典澀涩ㄙㄜˋsè1.味道微苦,使舌頭有麻木的感覺。[例]苦〜∣酸〜。2.(文句)生硬難懂,不流暢。[例]艱〜∣生〜∣晦〜。3.摩擦時有阻力;不潤滑。[例]粗〜∣枯〜∣滯〜。4.不自然。[例]羞〜。
澀-漢語大字典澀
〔涩〕
sè 《廣韻》色立切,入緝生。緝部。
(1)不光滑。《説文解字詁林·續編》:“《説文》無‘澀’字。《止部》:‘歰,不滑也。从四止,色立切。’即‘澀’字。”《正字通·止部》:“歰,别作澀。”《爾雅·釋草》“蘩,皤蒿”宋邢昺疏:“葉似艾葉,上有白毛粗澀。”
(2)味不甘滑,像明矾的味道。如:苦涩;涩口。《文選·左思〈吴都賦〉》“檳榔無柯”唐李善注引劉逵曰:“檳榔樹,高六七丈,正直無枝,葉從心生,大如楯。其實作房,從心中出,一房數百實,實如鷄子,皆有殼,肉滿殼中,正白,味苦澀。得扶留藤與古賁灰合食之,則柔滑而美。”唐杜甫《病橘》:“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唐李咸用《和吴處士題村叟壁》:“秋果楂梨澀,晨羞笋蕨鮮。”
(3)说话迟钝,语言艰难。《世説新語·輕詆》:“王右軍少時甚澀訥。”《宋書·南郡王義宣傳》:“生而舌短,澀於言論。”《南齊書·東昏侯紀》:“性重澀少言,不與朝士接,唯親信閹人及左右御刀應敕等。”
(4)行文生硬,文章难读难懂。如:生涩。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元和以後,為文章則學奇詭于韓愈,學苦澀于樊宗師。”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九:“彦伯為文,多變易求新,以鳳閣為鷃閣,龍門為虬户,金谷為銑溪,玉山為瓊岳,竹馬為篠驂,月兔為魄兔,進士效之,謂之徐澀體。”《宋史·勾龍如淵傳》:“文章平易者多淺近,淵深者多艱澀,唯用意淵深而造語平易,此最難者。”
(5)生锈。唐元稹《三歎》之一:“孤劍鋒刃澀,猶能神彩生。”元薩都剌《舊劍》:“歲月銅花澀,雲烟牛斗昏。”
(6)道路险阻。晋潘尼《迎大駕》:“世故尚未夷,崤函方嶮澀。”《子夜四時歌·冬歌十七首》之二:“塗澀無人行,冒寒往相覓。”《晋書·郗超傳》:“賊因此勢,日月相引,僶俛秋冬,船道澀滯,且北土早寒,三軍裘褐者少,恐不可以涉冬。”
(7)中医脉象。脉搏往来艰涩不畅而迟,按之有轻刀刮竹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