帬
拼音:qún
释义:1.“裙”的古字。古指下裳,男女均服。2.缝在衣领周围的一圈边。类似披肩。
组词
帬帽 中帬 帬幄 帬屐 帽帬 索帬 帬腰 帬介拼音
qún笔顺
𠃍 一 一 丿 丨 𠃍 一 丨 𠃌 丨同音字
拼音为qún的字 拼音为qun的字基础解释
同“裙”。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帬-辞源3【帬】10画 1722·7 qún ㄑㄩㄣˊ 渠云切,平,文韻,羣。文部。“裙”的本字。或作“裠”。方言四:“帬,陳 魏之間謂之帔,自關而東或謂之襬。”又:“繞衿謂之帬。”注:“俗人呼接下,江東通言下裳。”宋書 羊欣傳:“欣著新絹帬,晝寢,(王)獻之書帬數幅而去。”
帬-中華大字典1、帬讀音:衢云切,音羣,文韻。釋文:
❶下~也。見《說文》。
〔按段本改爲繞領也。注云。方言。繞衿謂之~。廣雅本之曰。繞領、帔、~也。袊領古今字。領者。劉熙云。總領衣體爲端首也。然則繞領者圍繞於領。今男子婦人披肩。其遺意。劉熙曰。帔、披也。披之肩背不及下也。蓋古名~。弘農方言曰帔。若常則曰下~。言~之在下者。亦集眾幅爲之。如~之集眾幅披身也〕。
❷羣也。聯接羣幅也。見《釋名釋衣服》。
❸中~。中衣也。《漢書石奮傳》:取親中~廁牏。身自澣洒。
2、裙讀音:衢云切,音羣,文韻。釋文:
❶本作帬。《說文巾部》:帬。下裳也。
〔按集韻。帬、亦書作~〕。
❷下裳也。~、羣也。聯接羣幅也。見《釋名釋衣服》。
❸帔也。《方言》:~、陳魏之間謂之帔。
〔按方言又云。繞袊謂之帬。廣雅釋器。繞領、帔帬也。朱駿聲云。如今之披肩、繞於領〕。
❹鼈甲邊曰~。《五代史補》:但願鵞生四掌。鼈留兩~。
❺中~。近身衣也。《史記萬石君傳》:取親中~、廁牏。身自浣滌。
❻皁~。鸛雀別名。《陸璣詩疏》:鸛雀、一名皁~。
3、裠釋文:帬或字。見《說文巾部》。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qún
1、[飞帬]fēi qún
1.亦作“飞裙”。指仙女的裙。 2.借指仙女。
2、[帬腰]qún yāo
1.裙子上的腰带。比喻春季杭州西湖洲中的孤山寺小路。 2.用以泛喻绿草丛生的小路。
3、[中帬]zhōng qún
亦作“中裙”。亦作“中裠”。内裤。
4、[帬帽]qún mào
南朝 士大夫所戴的一种高顶垂裙的帽子。《资治通鉴·齐武帝永明二年》:“宋 元嘉 之世,诸王入斋閤,得白服、帬帽见人主;唯出 太极 四厢,乃备朝服。”胡三省 注:“宋 齐 之间,制高屋帽,下帬盖。”
5、[帽帬]mào qún
见“帽裙”。
6、[练帬]liàn qún
见“练裙”。
7、[帬幄]qún wò
谓张裙为帷幄。
8、[帬介]qún jiè
鳖有介壳,背甲周围厚实的软边,似衣裙边,故称。
9、[索帬]suǒ qún
系在马胸前的穗状饰物。《左传·桓公二年》“鞶、厉、游、缨”晋 杜预 注:“缨,在马膺前,如索帬。”孔颖达 疏:“服虔 云:‘缨如索帬,今乘舆大驾有之。’然则 汉 魏 以来,大驾之马膺有索帬,是缨之遗象,故云‘如索帬。’也。”
10、[帬屐]qún jī
比喻注重衣饰的年轻人。清 黄景仁《王述庵先生招集蒲褐山房》诗:“帬屐都饶 晋 代风,风流更属 王 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