帗
拼音:fú
释义:1.五色帛制成的舞具。参见“帗舞”。2.通“韍”。蔽膝。参见“韍”。
组词
帗舞拼音
fú笔顺
丨 𠃌 丨 一 丿 ㇇ ㇏ 丶同音字
拼音为bō的字 拼音为bo的字基础解释
1.五色帛装饰的一种舞具:“文舞六十四人,……十六人执~”。 2.古同“韍”。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帗-中華語文大辭典帗帗ㄈㄨˊfú古代一種用五采繒帛製成的舞具。[例]~舞|盈庭萬舞兮,~低昂(《清史稿‧卷九十六‧樂志三》)。
帗-中華大字典1、帗讀音:敷勿切,音弗,物韻。釋文:
❶折五采繒爲之。《周禮樂師》:有~舞。
❷~縷。毳也。陳宋鄭衞之間謂之~縷。見《方言》。
〔按郭注。~縷。謂物之扞蔽也〕。
❸韗也。《穆天子傳》:~帶。
2、帗讀音:北末切,音撥,曷韻。釋文:一幅巾也。見《說文》。《段注》:幅、布帛廣也。一幅巾者。巾廣二尺二寸。其長當亦同也。
3、袚讀音:北末切,音撥,曷韻。方未切,音沸,未韻。釋文:蠻夷衣。一曰。蔽䣛。見《說文》。《桂注》:玉篇。~、蠻衣也。襏同。韋注國語。襏、蠻夷服也。一曰蔽厀者。廣雅同。方言。蔽䣛、江淮之間或謂之~。
4、袚讀音:分物切,音弗,物韻。釋文:褯也。見《廣雅釋器》。〔朱駿聲云。小兒藉。俗謂之抱裙〕。
5、袚讀音:敷勿切,音拂,物韻。釋文:蠻夷衣。見《集韻》。
6、韍讀音:分物切,音弗,物韻。方未切,音沸,未韻。釋文:
❶巿篆文。見《說文巿部》。
〔按說文、巿。韠也。左傳桓二年疏曰。~韠制同而名異。鄭玄詩箋云。芾、大古蔽膝之象也。冕服謂之芾。其他服謂之韠。以韋爲之。記傳更無~制。皆是韠義。明其制與韠同。經傳作黻。或作~。或作芾。亦作紱。音義同也〕。
❷璽之組也。《漢書諸侯王表》:奉上璽~。
7、箐釋文:帗俗字。見《龍龕手鑑》。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fú
1、[帗舞]fú wǔ
周 代舞名。用于祭祀社稷。因舞者执帗,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