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
拼音:zuǒ
释义:1.方位词。面向南时靠东的一边(跟“右”相对)。2.横竖,反正。3.身边跟从的人。4.〈文〉较低的位置或等级。5.偏;邪;不正常。6.相反;不一致。7.政治进步;倾向革命的(跟“右”相对)。8.〈书〉同“佐”。9.(Zuǒ)姓。
组词
左右 左边 左翼 左侧 左派 相左 左近 左首 左面 左右手 左撇子 左丞相 左边锋 左伯纸 左不过 左邻右舍 左右为难 左顾右盼 左思右想 左右逢源 左右开弓 左膀右臂 左支右绌 左道旁门拼音
zuǒ笔顺
一 丿 一 丨 一上横宜短,撇画舒展,三横平行,大致均匀,下横稍长。
同音字
拼音为zuǒ的字 拼音为zuo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左-中華語文大辭典左ㄗㄨㄛˇzuǒ1.面向北時,靠西的一面為左(與「右」相對)。[例]~方|~手|~側。2.古代特指東的方位(面朝南則左為東)。[例]江~(指長江下游以東的地區)。3.向左。[例]~轉|~看右看。4.偏差的;不正的。[例]旁門~道|~脾氣。5.錯誤;不確實。[例]想~了|說~了。6.政治上、思想上較激進的。[例]~派|~傾。7.違背;牴觸。[例]意見相~。8.〈書〉指地位低的。古時以右為尊,左為卑。[例]元和十年,予~遷九江郡司馬(唐‧白居易〈琵琶行‧序〉)。9.姓。
左-中華大字典1、左讀音:子賀切,音袏,箇韻。子我切,音箊,哿韻。
〔按集韻上聲訓喲手。去聲訓~助。廣韻則上去二聲同義。今畧師其意。仍從集韻切,音。,竝著於此。不復分列。與右字同〕。釋文:
❶手相~助也。見《說文左部》。
〔按段本改爲喲手相~也。注云。~者今之佐字。說文無佐也。喲者、今之~字。喲部曰。~手也。謂~助之手也。又兪樾釋~右云。~字从工。與式同意。竝从巨省。巨者所以爲方之器。故从巨省。猶从方也。右字从囗。不从手口之口。說文囗部。囗、回也。象回帀之形。古之製字者。旣象回帀之形。則其形必圓。故从囗猶从圓也。夫天下之形。方圓盡之矣。喲執方。又執圓。古人製字之意正如此。其說新而甚辯。存參〕。
❷右之對也。《書甘誓》:~不攻於~。
❸下也。《史記文帝紀》:右賢~戚。
〔注〕:右、猶高。~、猶下也。
〔按舊字典引作~賢右戚。誤。今正〕。
❹卑也。《漢書灌夫傳》:士在己~。愈貧賤。尤益禮敬與鈞。
❺降也。《漢書諸侯王表》:作~官之律。
〔注〕: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爲尊。故降秩爲~遷。
❻邪也。《禮記王制》:執~道以亂政。
❼陽也。《禮記內則》:凡男拜尙~手。
❽東也。《儀禮士冠禮》:主人迎出門~。
❾西也。見《素問五運行大論注》。
❿不正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公常執~券。
⓫不便也。《左昭四年傳》:不亦~乎。
⓬不助者爲~。《左襄十年傳》:天子所右。寡君亦右之。所~。亦~之。
⓭外也。《國語晉語》:是~之也。
⓮證~也。言當時在其~右見此事者也。《漢書楊惲傳》:~驗明白。
⓯僻也。《增韻》:手足便右。以~爲僻。故凡幽猥皆曰僻~。
⓰策畫不適事宜曰~計。見《韻會》。
⓱姓也。
〔又〕:~師。~行。均複姓。
2、煔釋文:同隳。見《字彙補》。
3、煔釋文:同隳。見《字彙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