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
拼音:qiáo
释义:1.亦作“槗”。2.桥梁。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3.架桥。4.器物上的横梁。5.指如桥之物。6.木名。参见“橋梓”。7.通“喬”。高。参见“橋松”。8.通“槁”。干枯。参见“橋死”。9.古国名。10.姓。春秋鲁有桥庇。见《汉书·儒林传序》。
拼音
qiáo笔顺
一 丨 丿 丶 丿 一 丿 ㇏ 丨 𠃍 一 丨 𠃌 丨 𠃍 一同音字
拼音为qiáo的字 拼音为qiao的字基础解释
见“桥”。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橋-中華語文大辭典橋桥ㄑ丨ㄠˊqiáo1.跨越水面、河川、道路、山谷等,提供人、車通行的構造物。2.姓。
橋-漢語大字典橋
〔桥〕
《説文》:“橋,水梁也。从木,喬聲。”
(一)qiáo 《廣韻》巨嬌切,平宵羣。宵部。
(1)桥梁,架在水上或空中以便通行的建筑物。《説文·木部》:“橋,水梁也。”段玉裁注:“水梁者,水中之梁也……凡獨木者曰杠,駢木者曰橋,大而為陂陀者曰橋。”《史記·秦本紀》:“(昭襄王五十年)初作河橋。”《世説新語·文學》:“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又架桥。《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為徼,通零關道,橋孫水,以通邛都。”裴駰集解引韋昭曰:“橋,為孫水作橋。”《徐霞客遊記·粤西遊日記一》:“有水南自打狗嶺來會,亦橋其上。”
(2)器物上的横梁。《正字通·木部》:“橋,凡器有横梁者,工人皆呼曰橋。”《儀禮·士昬禮》:“笲緇被纁裏,加于橋。”鄭玄注:“橋所以庪笄,其制未聞。”宋王安石《胡笳十八拍》:“幾回抛鞚抱鞍橋,往往驚墮馬蹄下。”
(3)木名。《尚書大傳·梓材》:“南山之陽有木名橋,南山之陰有木名梓。”
(4)通“喬”。高。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小部》:“橋,叚借為喬。”《詩·鄭風·山有扶蘇》:“山有橋松,隰有游龍。”陸德明釋文:“橋,本亦作喬。王云:‘高也。’”《易林·萃之漸》:“橋木無息,漢女難得,橘柚請佩,反手難悔。”注:“橋,當作喬。”
(5)姓。《漢書·儒林傳序》:“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顔師古注:“姓橋,名庇,字子庸。”漢蔡邕《故太尉橋公廟碑》:“橋氏之先出自黄帝,帝葬於橋山,子孫之不在十二姓者,咸以為姓。”
(二)jiāo 《集韻》居妖切,平宵見。宵部。
(1)桔槔,井上汲水的工具。或指桔槔上的衡。《集韻·宵韻》:“橋,桔橰也。”《淮南子·主術》:“橋直植立而不動,俛仰取制焉。”高誘注:“橋,桔橰上衡也。”《説苑·反質》:“衛有五丈夫俱負缶入井,灌韭終日一區,鄧析過,下車為教之曰為機,重其後,輕其前,命曰橋。終日溉韭百區不倦。”《禮記·曲禮上》:“奉席如橋衡。”鄭玄注:“橋,井上㮮橰。”
(2)通“憍”。骄傲;骄矜。《荀子·榮辱》:“橋泄者人之殃也,恭儉者偋五兵也。”王先謙集解引盧文弨曰:“橋,元刻作憍。”
(三)jiào 《集韻》渠廟切,去笑羣。
牛贯鼻木。《集韻·笑韻》:“橋,牛貫鼻木。”
(四)qiāo 《集韻》丘祅切,平宵溪。
同“橇”。泥地或雪地上行走的乘具。《集韻·宵韻》:“橇,泥行所乘。或作鞽,亦从木。”
(五)jiǎo 《集韻》舉夭切,上小見。宵部。
(1)通“檋”。山行用具。《史記·河渠書》:“禹陸行載車,水行載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橋,近遥反。一作‘檋’。檋,直轅車也。”按:《漢書·溝洫志》作“梮”。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二十七:“《史記·河渠書》引《夏書》曰:‘禹山行即橋。’橋即轎也。”唐柳宗元《天對》:“胘躬躄步,橋楯勩踣。”
(2)通“矯”。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小部》:“橋,叚借為矯。”1.矫正。《荀子·儒效》:“好脩正其所聞,以橋飾其情性。”楊倞注:“橋與矯同。”《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審智(知)民能,善度民力,勞以ৗ߯܈率)之,正以橋之。”2.伪,虚假。《吕氏春秋·離謂》:“聽言而意不可知,其與橋言無擇。”高誘注:“橋,戾也;擇,猶異。”陈奇猷校釋引范耕研曰:“橋借為矯。”
(3)劲疾。《莊子·則陽》:“欲惡去就,於是橋起。”陸德明釋文:“橋起,王(叔之)云:高勁,言所起之勁疾也。”
(4)通“槁(gǎo)”。干枯。《吕氏春秋·介立》:“一蛇羞之,橋死于中野。”高亨新箋:“橋借為槁。槁,枯也。橋、槁古通用。《詩·山有扶蘇》:‘山有橋松。’釋文:‘橋,鄭作槁。’即其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