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
拼音:yù
释义:1.寄居。2.居处;住所。3.寄托或隐含。
组词
寓言 公寓 寓庄于谐 寓意 寓公 寓居 寄寓 寓目 寓邸拼音
yù笔顺
丶 丶 ㇇ 丨 𠃍 一 一 丨 𠃌 丨 ㇀ 丶“宀”点画居中,横钩长短适中。下部笔画疏密均匀,上框小,下框大。上下中心对齐,重心安稳。
同音字
拼音为yù的字 拼音为yu的字基础解释
1.居住:~居。~所。 2.住的地方:客~。公~。赵~。 3.寄托:~意。 4.姓。详细解释
(形声。从宀,禺( yù)声。宀,表示房屋。本义:寄居,寄住)
同本义
寓,寄也。——《说文》
国无寄寓。——《国琼·周语》
诸侯不臣寓公。——《礼记·郊特牲》
无寓人于我室。——《孟子》
径造袁所寓。—— 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寓逆旅主人。——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围所寓舍。——宋· 文天祥《后序》
同寓数十人。——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又如:寄寓(寄居);寓士(寄居之人);寓泊(寄住);寓食(寄食。寄居在别人家里生活);寓客(寄居他乡的人;外来暂住的旅客)
寄托
大夫寓祭器于大夫。——《礼记·曲礼》
得臣与寓目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寓形宇内。——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寓之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又如:寓形(寄托其形体);寓物(托物;寄于物);寓性(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寓情(寄托情志)
观看 。
如:寓视(注视);寓赏(观赏)
寄递;投寄
子产寓书于 子西。——《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又如:寓书(寄信)
住所
方访君寓。——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有几间草房作寓;寓屋(住所)
丧葬用品 。
如:寓镪(用白金水涂过的纸冥钱);寓彩(纸制的彩绸);寓马(随葬之木偶马);寓金银(用金纸银纸做的冥钱)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寓-中華語文大辭典寓寓ㄩˋyù1.居住;寄居。[例]~居|暫~旅店|~形宇內。2.住處;住所。[例]公~。3.寄託;隱含。[例]~言|~意深遠|~教於樂。4.★姓。
寓-文言同义辨析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yù
1、[寓言]yù yán
1.有所寄托的话。 2.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
2、[寓教于乐]yù jiào yú lè
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3、[公寓]gōng yù
1.分户居住的多层或高层建筑,有若干成套的单户独用的房间,设备较好。 2.旧时一种租期较长、房租论月计算的宿舍,住宿的人多是学生。
4、[寓意]yù yì
语言文字或艺术作品里所寄托、隐含的意思:~深远。
5、[寓所]yù suǒ
寓居的地方。
6、[寓居]yù jū
居住(多指不是本地人):他晚年~上海。
7、[寄寓]jì yù
寄居,依附。
8、[寓于]yù yú
包含在(其中):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之中。
9、[流寓]liú yù
在异乡日久而定居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周书.庾信传》长年流寓东南亚。
10、[寓公]yù gōng
古时指寄居他国的诸侯、贵族,后泛指失势寄居他乡的官僚、绅士等。
11、[寓处]yù chù
住所。
12、[寓目]yù mù
过目:室内展品我已大致~。
13、[寓舍]yù shè
住所。宋 王明清《<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跡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辑之,名曰《玉照新誌》。”明 王錡《寓圃杂记》卷上:“松江 将 董用和 在京师时,其寓舍与 于侍郎 谦 相对。”清 谭献《复堂词录》序:“光绪 八年九月,谭献 书於 安庆 樅阳门 内寓舍。”
14、[寓命]yù mìng
谓听命于他人。
15、[蹇寓]jiǎn yù
滞留寄住。宋 惠洪《予顷还自海外夏均父以襄阳别业见要使居之后六年均父谪祁阳酒官余自长沙往谢之夜语感而作》诗:“堂堂千人英,要是干国具。龙蛇吁莫测,涔蹄聊蹇寓。”
16、[寓视]yù shì
注视。
17、[客寓]kè yù
寓居的地方;客店。
18、[行寓]xíng yù
旅途中的住所。
19、[寓外]yù wài
本籍人士寓居外地。
20、[萍寓]píng yù
犹萍寄。
21、[寓令]yù lìng
谓寄军令于内政,只在暗中加强军事力量。
22、[寓馆]yù guǎn
住所;所居之馆舍。
23、[寓食]yù shí
寄食。寄居在别人家里生活。《南史·王镇恶传》:“年十三而 苻 氏败,寓食 澠池 人 李方 家。”《新唐书·李泌传》:“泌 因收其公廨钱,令二人寓食中书舍人署。”宋 曾巩《金华县君曾氏墓志铭》:“夫死,寓食於 潁,以勤俭积日大其家,以诱教不倦成其子。”
24、[营寓]yíng yù
指供神的祠庙。
25、[寓赏]yù shǎng
观赏。
26、[寓邸]yù dǐ
高级官员的住所。
27、[寓屋]yù wū
住所。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鸽异》:“张 喜,从少年去。月色冥漠,野壙萧条,心窃疑惧,少年指曰:‘请勉行,寓屋不远矣。’”
28、[寓锡]yù xī
取僧侣寄放锡杖之意。谓僧侣寄居。
29、[寓钱]yù qián
即纸冥钱。古时祭祀或丧葬时用圭璧币帛,祭毕埋在地下,因常被盗,其后或用范土为钱,以代真钱,魏 晋 以后又改用纸钱。因以纸替代真钱,故称寓钱。《新唐书·王璵传》:“汉 以来葬丧皆有瘞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璵 乃用之。”《宋史·礼志二二》:“建炎 四年,南平王 薨,差 广南西路 转运副使 尹东玽 充弔祭使,赐绢布各五百疋,羊、酒、寓钱、寓綵、寓金银等。”清 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下:“纸钱曰寓钱,言其寓形於钱也。”
30、[宿寓]sù yù
住宿。
31、[外寓]wài yù
见“外宇”。
32、[区寓]qū yù
谓广阔的区域或范围。
33、[寓试]yù shì
不在原籍,而在所居之地参加考试。《宋史·选举志二》:“嘉熙 元年,罢诸牒试,应郎官以上监司、守倅之门客及姑姨同宗之子弟,与游士之不便於归乡就试者,并混同试于转运司,各从所寓县给据,径赴司纳卷,一如乡举之法。家状各书本贯,不问其所从来,而定其名‘寓试’。”《元史·百官志八》:“宋 自 景祐 以来,百五十年,虽无兵祸,常设寓试名额,以待四方游士。”
34、[讬寓]tuō yù
1.寄居。 2.寄托本意。
35、[做寓]zuò yù
住宿。
36、[暂寓]zàn yù
犹暂来。
37、[私寓]sī yù
私人的住所。
38、[栖寓]qī yù
犹寄居,暂住。
39、[寓姓]yù xìng
不用本姓,改用有寄托或隐含某种意义的姓氏。
40、[属寓]shǔ yù
犹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