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拼音:xià
释义:1.一年四季的第二季。我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也指农历四月至六月。2.指中国。3.朝代名。①夏代,传说是禹(一说启)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②西夏,党项族元昊建立(公元1038—1227年)。4.姓。
组词
夏令 中夏 夏服 夏典 夏时 夏政 夏室 夏耕 半夏稻 夏安居 夏黄公 夏令营 春诵夏弦 大冠子夏 冬虫夏草 冬温夏清 广夏细旃 江夏八俊 霜凋夏绿 三冬二夏拼音
xià笔顺
一 丿 丨 𠃍 一 一 一 丿 ㇇ ㇏上横宜长,框形端正,宽度适中,横画均匀,下部两撒平行,左短右长,捺画舒展。
同音字
拼音为xià的字 拼音为xia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夏-中華語文大辭典夏夏1ㄒ丨ㄚˋxià1.夏季;夏天。一年四季的第二季,氣候最為炎熱。指立夏到立秋的三個月,約在農曆四月到六月。[例]酷~|~天|炎~。2.指中國。[例]華~|~人。3.朝代名(約2183B.C.—1751B.C.)。禹受舜禪讓所建立。建都陽城、安邑等地。傳至太康,被后羿所逐,後有少康中興,傳至夏桀,暴虐無道,為商湯所逐而亡。4.姓。夏夏2ㄐ丨ㄚˇjiǎ參見【夏楚】。
夏-辞源3【夏】10画 1040·71.xià ㄒㄧㄚˋ 胡雅切,上,馬韻,匣。魚部。㊀古代 漢族自稱爲 夏。也稱 華夏、諸 夏。書 舜典:“蠻夷猾 夏。”傳:“夏,華夏。”㊁大。方言一:“自 關而西,秦 晉之間,凡物之壯大者而愛偉之,謂之夏。”詩 秦風 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傳:“夏,大也。”夏屋又ॳѧȱ爲夏,後來寫作“厦”。楚辭 屈原 九章 哀郢:“曾不知夏之爲丘兮,孰兩東門之可蕪。”注:“夏,大殿也。”㊂朝代名。相傳爲 禹所建立。建都 安邑。在今 山西 夏縣北。㊃國號。1. 東晉末,匈奴貴族 赫連勃勃所建,據有今 内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和 陝西省北部。又稱 大夏。公元407—431年。2. 隋末 竇建德所建,初都 樂壽,旋遷 洺州。擁有 河北大部郡縣。公元618—621年。3. 北宋 仁宗時,党項 羌貴族 趙元昊所建。據有今 甘肅省 寧夏回族自治區和 内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史稱 西夏。公元1032—1227年。4. 元末 明玉珍所建。玉珍初參加 徐壽輝紅巾軍,任元帥。壽輝爲 陳友諒所殺,玉珍據 川 蜀地區稱帝,都 重慶。公元1362—1371年。㊄五色。見“夏翟”。㊅姓。周封 夏後於 杞,其非爲後不得封者,以 夏爲氏。見 通志二六 氏族二 以國爲氏 古帝王氏。2.xià ㄒㄧㄚˋ 胡駕切,去,禡韻,匣。魚部。四季的第二季。農曆以四、五、六月爲夏。書 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詩 小雅 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3.jiǎ ㄐㄧㄚ 集韻舉下切,音假,上,馬韻,見。魚部。㊀木名。通“榎”、“檟”。見“夏₃楚”。㊁地名用字。見“陽夏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