竄
拼音:cuàn
释义:1.伏匿;隐藏。2.奔逃。3.放逐;驱逐。4.措置;行使。5.容纳。6.改易;更动。参见“竄句”、“點竄”。7.羼杂;混入。参见“竄名”。8.骚扰。9.跳;往上冲。10.用药熏。11.方言。房屋。12.用同“篡”。非法夺取政权。13.怂恿。参见“竄掇”。
拼音
cuàn笔顺
丶 丶 ㇇ 丿 丶 丿 丨 一 𠃍 一 一 𠄌 丶 丶 𠄌 丶 丶 ㇂同音字
拼音为cuàn的字 拼音为cuan的字基础解释
见“窜”。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竄-中華語文大辭典竄窜ㄘㄨㄢˋcuàn1.亂跑或奔逃(含貶義)。[例]東奔西~︱流~|逃~。2.變更(詩文中的文字)。[例]點~︱~改。3.姓。
竄-漢語大字典竄
〔窜〕
《説文》:“竄,墜也。从鼠在穴中。”徐鍇繫傳作“匿也”。田吴炤二徐箋異:“按:《玉篇》、《廣韻》均作‘匿也’,‘墜’係誤字。”
(一)cuàn 《廣韻》七亂切,去换清。元部。
(1)隐藏。《爾雅·釋詁下》:“竄,微也。”郭璞注:“微謂逃藏也。”《廣雅·釋詁四》:“竄,藏也。”《左傳·定公四年》:“天誘其衷,致罰於楚,而君又竄之。”杜預注:“竄,匿也。”《國語·周語上》:“我先王不窋,用失其官,而自竄于戎狄之間。”韋昭注:“竄,匿也。”《孔叢子·記問》:“大道隱兮禮為基,賢人竄兮將待時。”清夏燮《中西紀事·白門原約》:“昔日有罪尚須外投外洋,一自夷人寄居内地,則竄身尤為自便矣。”
(2)容纳。《拾雅》卷八:“竄,容也。”《荀子·儒效》:“慎墨不得進其談,惠施、鄧析不敢竄其察。”王先謙集解:“此竄亦當訓為容,言二子無所容其察辨也。”
(3)放逐。《玉篇·穴部》:“竄,放也。”《字彙·穴部》:“竄,驅逐也。”《書·堯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竄三苗于三危,殛鯀于羽山。”孔㯋達疏:“竄者,投棄之名。”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會計已毁抹鹽鈔,得其姦,奏之,黥竄化州,籍没貲産。”清高其倬《薊州新城》:“寺人無官階,置員有定程。衣冠帶履外,越者誅竄并。”
(4)逃跑;逃亡。如:抱头鼠窜。《玉篇·穴部》:“竄,逃也。”《易·訟》:“象曰,不克訟,歸逋竄也。”陸德明釋文:“竄,逃也。”《文選·宋玉〈高唐賦〉》:“雕鶚鷹鷂,飛揚伏竄。”李善注引《字林》曰:“竄,逃也。”宋辛棄疾《美芹十論》:“未幾,中道竄歸者已不容制。”又散失。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蓋自七雄而後,一燼於秦火……五佚於(黄)巢,六竄於宣和。”
(5)改易;修改。《正字通·穴部》:“竄,改易文字曰點竄。”《莊子·駢拇》:“駢於辯者,纍瓦結繩竄句。”于省吾新證:“竄謂變易。”《荀子·正名》:“是故邪説不能亂,百家無所竄。”《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公又與(韓)遂書,多所點竄,如遂改定者。”唐韓愈《答張徹》:“漬墨竄舊史,磨丹注前經。”
(6)掺杂。《漢書·王莽傳上》:“圖書皆書莽大臣八人,又取令名王興、王盛,章因自竄姓名,凡為十一人。”顔師古注:“竄謂廁著也。”明黄瑞伯《理學奇事記題》:“豎儒不能標勝於文,乃竄於理,以自匿鄙俚不韻。”清章學誠《校讐通義》十一之二:“鄭樵譏《漢志》以《司馬法》入禮經,以《太公兵法》入道家,疑謂非任宏、劉歆所收,班固妄竄入也。”
(7)放置;安放。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十:“《廣雅》:‘竄,投也。’”《荀子·大略》:“民不困財,貧窶者有所竄其手。”王先謙集解:“猶言有所措手也。”《新唐書·隱逸傳·陸龜蒙》:“文成,竄稾篋中,或歷年不省,為好事者盜去。”
(8)诛。《廣韻·换韻》:“竄,誅也。”
(9)跳;往上冲。也作“躥”。清蘧園《負笈曝談》卷九:“一使襠勁,那馬便兩耳一聳,長嘶一聲,直竄過去。”鲁迅《呐喊·药》:“十分小心的拗开了,焦皮里面窜出一道白气。”杨朔《三千里江山》三:“忽的一下,江水窜起来,比桥都高。”沙汀《记贺龙》:“风从破烂的窗门里窜进来,夹带着融雪的寒气。”
(10)用药熏。《正字通·穴部》:“竄,竄者,以藥熏之也。”《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臣意診脈,曰:‘内寒,月事不下也。’即竄以藥,旋下,病已。”司馬貞索隱:“謂以燻燻之,故云。”
⑪怂恿。《韻會小補·翰韻》:“竄,誘人為惡曰竄,俗曰攛掇是也。”明湯顯祖《紫釵記·節鎮宣恩》:“那黄衫豪士隨有人竄掇言官,將小玉姐這段節義上了,又見得盧府强婚之情。”清黄宗羲《申自然傳》:“師山人沈子居學畫,僧嬾先識之,竄之去,使為代筆,嬾先之名驟起。”
⑫骚扰。清唐甄《潛書·室語》:“若過里而墟其里,過市而竄其市,入城而屠其城,此為何者!”
⑬方言。房屋。清屈大均《廣東新語·土言》:“增城謂屋曰竄。”
⑭用同“篡”。非法夺取权位。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一:“桓玄竄位,登御牀,地忽陷。”
(二)cuān 《集韻》七丸切,平桓清。
逃入穴中。《集韻·桓韻》:“竄,入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