篪
拼音:chí
释义:1.古代一种用竹管制成的管乐器,形状像笛子,有八个孔,单管横吹。2.竹名。
组词
云篪 埙篪 篪竹 笙篪 篪埙 吹篪拼音
chí笔顺
丿 一 丶 丿 一 丶 丿 丿 丨 一 ㇇ 丿 一 乚 丿 ㇈同音字
拼音为chí的字 拼音为chi的字基础解释
古代的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篪-中華語文大辭典篪篪ㄔˊchí吹奏樂器名。形狀與笛相似,有八孔,橫吹。
篪-汉语大词典篪(I)h?
ㄏㄨˇ
〔《集韵》火五切,上姥,晓。〕
同“篪”。
竹名。
●元李衎《竹谱详录·竹品;·异形品下》:“篪竹,《字林》云:大高百丈,状类荨竹。”
篪(II)chi
ㄔˊ
同“篪”。
篪(2)chi
ㄔˊ
〔《广韵》直离切,平支,澄。〕
古代竹制的管乐器之一。像笛,有八孔,横吹。唯其开孔数及尺寸古书记载不一。
●《尔雅·释乐》:“大篪谓之沂。”
郭璞注:“篪,以竹为之。长尺四寸,围三寸。一孔上出一寸三分,名翘。横吹之。小者尺二寸。《广雅》云八孔。”
●《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埙,仲氏吹篪。”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伍子胥﹞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
●《旧唐书·薛戎传论》:“如埙如篪,不通不介。士行之美,崔氏诸子有焉。”
●《资治通鉴·宋顺皇帝升明元年》:“初,苍梧王在东宫……凡诸鄙事,裁衣、作帽,过目则能;未尝吹篪,执管便韵。”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chí
1、[壎篪]xūn chí
1.亦作“壎箎”。亦作“塤篪”。亦作“塤箎”。亦作“塤竾”。壎、篪皆古代乐器,二者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因常以“壎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毛 传:“土曰壎,竹曰篪。”郑玄 笺:“伯仲,喻兄弟也。我与女恩如兄弟,其相应和如壎篪,以言俱为王臣,宜相亲爱。”孔颖达 疏:“其恩亦当如伯仲之为兄弟,其情志亦当如壎篪之相应和。”《荀子·乐论》:“声乐之象:鼓大丽,鐘统实……塤箎翁博。”《后汉书·明帝纪》:“礼毕,召校官弟子作雅乐,奏《鹿鸣》,帝自御塤篪和之,以娱嘉宾。”金 王若虚《瑞竹赋》:“此则上友下敬,壎箎其翕,始终以之,有死无易。”清 吴苑《到家》诗:“忆昔少年时,老屋塤箎奏。树下共嬉游,兄先弟随后。”清 秋瑾《赠盟姊吴芝瑛》诗:“不结死生盟总泛,和吹塤竾韵应佳。” 2.比喻互相呼应和配合。明 沉德符《野获编·词林·黄慎轩之逐》:“时 康御史 亦有疏与 冯 疏同日上……二疏同时,塤篪相和。” 3.借指兄弟。宋 黄庭坚《送伯氏入都》诗:“岂无他人游,不如我塤篪。”清 赵翼《题北溪谦斋蓉湖三寿图》诗:“近追寿愷堂,壎箎耄犹对。”
2、[吹篪]chuī chí
吹奏篪管。篪,古代管乐器,形如笛,有八孔。《诗·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壎,仲氏吹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伍子胥 ﹞鼓腹吹篪,乞食於 吴市。”后世行乞或相沿吹篪。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法云寺》:“琛 令 朝云 假为贫嫗,吹篪而乞。”
3、[篪埙]chí xūn
1.篪与埙。皆乐器。 2.引申指谐和,和顺。
4、[云篪]yún chí
有云状纹饰的管乐器。
5、[篪竹]chí zhú
竹名。
6、[笙篪]shēng chí
笙和篪,均古管乐器。篪,竹制,单管横吹。
7、[埙篪相和]xūn chí xiāng hè
旧时比喻兄弟和睦。
8、[如埙如篪]rú xūn rú chí
埙、篪、乐器名。这两种乐器合奏时,埙唱而篪和,用以比喻两物之响应、应和。
9、[埙唱篪应]xūn chàng chí yìng
埙:土制乐器,形如鸡蛋,有六孔;篪: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旧时比喻兄弟和睦。
10、[伯埙仲篪]bó xūn zhòng chí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埙:陶土烧制的乐器;篪:竹制的乐器。埙篪合奏,乐音和谐。旧时赞美兄弟和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