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
拼音:méi
释义:1.物受潮发霉变成青黑色。2.面垢黑。参见“黴黧”、“黴黑”。3.霉菌。4.用同“梅”。参见“黴毒”。即梅毒。花柳病。详“梅毒”。
拼音
méi笔顺
丿 丿 丨 丨 ㇄ 丨 一 丨 𠃍 丶 丿 一 丨 一 ㇀ 丶 丶 丶 丶 丿 一 丿 ㇏同音字
拼音为méi的字 拼音为mei的字基础解释
见“霉”。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黴-中華語文大辭典黴霉ㄇㄟˊméi1.因黴菌作用而變質。2.一種較原始的菌類。呈細絲狀,叢生。種類很多,有白黴、黑黴、毒黴等。以孢子繁殖,生長於腐朽潮溼的環境。
黴-漢語大字典黴
〔霉(一)〕
《説文》:“黴,中久雨青黑。从黑,微省聲。”按:《集韻》、《類篇》、《韻會》引《説文》俱作“物中久雨青黑”。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黴,俗字作霉。”
(一)méi 《廣韻》目悲切,平脂明。脂部。
(1)霉菌。体呈丝状,丛生,种类很多,有青霉、绿霉等。
(2)物因受潮生霉菌而变色变质。《説文·黑部》:“黴,中久雨青黑。”《玉篇·黑部》:“黴,黴敗也。”宋蘇軾《格物粗談·服飾》:“梅葉煎湯洗夏衣黴點,即去。”明謝肇淛《五雜組·天部》:“自徐淮而北,則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不止,物始黴焉。”清鄭燮《焦山别峯庵雨中無事書寄舍弟墨》:“昔歐陽永叔讀書秘閣中,見數千萬卷,皆黴爛不可收拾。”又黄梅雨季节名。清翟灝《通俗編·雜字》引《古雋略》:“黄梅雨之梅,當為黴,因雨當梅熟之時,遂訛為梅雨。《臞仙肘後經》:‘芒種逢丙入黴,小暑逢未出黴’用此字。”
(3)面垢黑。《廣雅·釋器》:“黴,黑也。”《玉篇·黑部》:“黴,面垢也。”《楚辭·王褒〈九懷·蓄英〉》:“失志兮悠悠,蒶藴兮黴黧。”王逸注:“言愁思蓄積,面垢黑也。”唐陸龜蒙《甫里先生傳》:“堯、舜黴瘠,大禹胼胝。”
(二)mèi ㊀《廣韻》莫佩切,去隊明。
点笔。《廣韻·隊韻》:“黴,點筆。”
㊁《集韻》莫貝切,去泰明。
濡笔。《集韻·夳韻》:“黴,濡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