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
拼音:wèi
释义:1.亦作“衞”。2.防守;卫护。3.引申为承侍。4.引申为掩盖。5.卫士;警卫。6.古代九服之一。亦指五服之一。详“衛服”。7.箭旁的羽毛。8.锐利。9.肢体。指四肢。10.每个。11.中医学名词。卫气。参见“衛氣”。12.引申为事物的外表。13.驴的别名。参见“衛子”。14.通“禕”。美好。15.通“璏”。玉制剑鼻。16.明代军队编制名。清初曾沿用。于要害地区设卫,大致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由都司率领,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一般驻地在某地即称某卫,如威海卫、金山卫等,后相沿成为地名。参见“衛所”。17.清代户口编制名,以三千户为一卫。18.古国名。公元前十一世纪周公封周武王弟康叔于卫。先后建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和野王(今河南沁阳)等地。公元前209年为秦所灭。19.旧时西藏四部之一。在诸藏之中,故一名中藏;又与康合称前藏。参见衛藏。20.水名。源出河北灵寿县东北,南流入滹沱河。参见“衛水”。21.姓。汉有卫绾。见《汉书》本传。
组词
衛生拼音
wèi笔顺
丿 丿 丨 𠃍 丨 一 丨 𠃍 一 一 𠃋 丨 一 一 亅同音字
拼音为wèi的字 拼音为wei的字基础解释
见“卫”。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衛-中華語文大辭典衛卫ㄨㄟˋwèi1.保護;防禦。[例]自~∣捍~|守~|~兵。2.擔任護衛、防守任務的人。[例]侍~|門~∣後~。3.明代軍隊編制,一般駐防在某地就叫某衛,後沿用作地名。[例]天津~(今天津市)∣威海~(今山東威海市)。4.西周諸侯國名,在今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一帶。5.姓。
衛-辞源3【衛】15画 2122·1 wèi ㄨㄟˋ 于歲切,去,祭韻,喻 三。月部。也作“衞”。㊀防護,保衛。公羊傳 定四年:“朋友相衛而不相迿,古之道也。”注:“相衛,不使爲讎所勝。”㊁擔任衛護、防守之職的人。左傳 文七年:“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 呂 郤之難。”漢書六二 司馬遷傳報 任安書:“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衛之中。”注:“周衛,言宿衛周密也。”㊂ 周代京師以外的行政區域之一。詳“衛服”。㊃中醫指運行於脈外的血氣,與營相對。靈樞經 營衛生會:“穀入于胃以傳與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氣,其清者爲營,濁者爲衛。營在脉中,衛在脉外。”參見“營衛③”。㊄驢的别稱。唐 范攄 雲溪友議中 南黔南:“南中丞 卓,吳 楚遊學十餘年,衣布縷,乘牝衛,薄遊 上蔡。”㊅箭羽。釋名 釋兵:“(矢)其旁曰羽,如鳥羽也。…… 齊人曰衛,所以導衛矢也。”儀禮 旣夕 禮:“翭矢一乘,骨鏃,短衛。”宋 李如圭 集釋:“衛,謂羽也。”漢 王充 論衡 儒增:“楚 熊渠子出,見寢石,以爲伏虎,將弓射之,矢没其衛。”㊆ 明代軍隊編制。詳“衛所”。㊇ 清代户口編制,三千户爲一衛。清史稾 食貨志一:“(乾隆)四十一年,令 葉爾羌成丁餘 回,特畀耕地編户,凡千五百户爲一所,三千户爲一衛。”㊈古國名。周武王弟 康叔封地。至 懿公爲 狄所滅。戴公野處 漕邑,文公又徙居 楚丘。秦始皇旣統一全國,獨置 衛君,爲附庸,至 二世元年廢。參閲 通典一七八 州郡八 汲郡 衛州、宋 王應麟 詩地理考一 衛。㊉ 西藏舊分爲 阿里 前藏 後藏和 康四部。前藏又稱 衛;又 前藏 後藏也合稱 衛藏。參閲 衛藏通志三 山川。姓。周文王子 康叔封於 衛,子孫以國爲氏。漢有丞相 衛綰。見 元和姓纂八 祭。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wèi
1、[衛生]wèi shēng
1、能预防疾病;2、符合卫生要求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