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
拼音:sòng
释义:1.朗读;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念。2.背诵,凭记忆读出。3.称述;述说。
组词
朗诵 诵读 背诵 记诵 传诵 称诵 复诵 诵叹 诵笃笃 赤诵子 朗诵诗 过目成诵 传诵一时 口诵心惟 昼耕夜诵 春诵夏弦 家弦户诵 日诵五车 称功诵德 讽德诵功拼音
sòng笔顺
丶 ㇊ ㇇ 丶 丨 𠃌 一 一 丨“讠”点与横折提距离适中,竖段端正,竖对点。“甬”上小下大,下框端正,宽窄适中,横画、竖画排布均匀。
同音字
拼音为sòng的字 拼音为song的字基础解释
1.朗读;读出声音来:朗~。~诗。 2.背诵:过目成~。 3.述说:传~。称~。详细解释
(形声。从言,甬( yǒng)声。本义:背诵、朗读)
同本义
诵,讽也。——《说文》。徐锴曰:“临文为诵。”
兴道讽诵言语。——《周礼·大司乐》。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春诵夏弦。——《礼记·文王世子》
宴居有师工之诵。——《国语·楚语》
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真诚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又如:熟读成诵;过目成诵;背诵;诵经;记诵(默记和背诵);诵笃笃(叽叽咕咕,嘟嘟噜噜);诵咏(诵读吟咏);诵诗(诵读《诗经》);诵说(诵读解说);诵数(诵读熟习经书);诵谏(诵读诗歌以作为劝戒);诵忆(背诵并记住);诵号(高声诵经)
述说,发表详细内容
聊为足下诵其所闻。——唐· 韩佥《答陈生书》
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惟孔距心,为王诵之。——《孟子·公孙丑下》
通“颂”。颂扬
本原事业,只诵功德。——秦《泰山刻石》
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后汉书·何敞传》
垂流亿载,世世叹诵。——汉《司隶校尉杨孟文石门颂》
又如:诵德(颂功。颂扬功德);诵法(称颂效法);诵烈(颂扬功业)
通“讼”。公开
平阳侯驰语太尉 周勃, 勃尚恐不胜,赤敢诵言诛之。——《汉书·高后纪》
又如:诵言(公然言说)
以婉言、隐语讽谏 。
如:诵言(讽劝自己的言语);诵训(古代掌管百工的工师所讽诵的谏言)
诗篇
吉甫作诵,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诵-中華語文大辭典同:誦
诵-辞源3同:誦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òng
1、[诵读]sòng dú
念(诗文):高声~。
2、[朗诵]lǎng sòng
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诗歌~会。
3、[背诵]bèi sòng
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课文。~唐诗。
4、[传诵]chuán sòng
流传开来,被很多人诵读或称赞:这首诗曾经~一时。他的英雄事迹在群众中到处~。
5、[过目成诵]guò mù chéng sòng
看一遍就能背诵。形容记忆力很强。《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 成诵:能背诵出来。
6、[吟诵]yín sòng
吟咏诵读:~唐诗。
7、[念诵]niàn sòng
〈动〉诵读。
8、[记诵]jì sòng
默记和背诵;熟读:他从小就~了许多古代诗文。
9、[成诵]chéng sòng
谓读书熟,能背诵。
10、[默诵]mò sòng
1.不出声地背诵。 2.默读。
11、[讽诵]fěng sòng
1.抑扬顿挫地诵读:~古诗。 2.背诵。
12、[诵习]sòng xí
诵读而熟习,也指诵读复习。
13、[诵讽]sòng fěng
讽诵,吟咏。
14、[理诵]lǐ sòng
犹背诵。
15、[讴诵]ōu sòng
指歌谣。《南齐书·明帝纪》:“往因时康,崇建庠序,屯虞荐有,权从省废,謳诵寂寥,倐移年稔,永言古昔,无忘旰昃。”唐 李峤《扈从还洛呈侍从群官》诗:“登原采謳诵,俯谷求才术。”
16、[诵德]sòng dé
颂扬功德。
17、[謌诵]gē sòng
讴歌颂扬。
18、[诵烈]sòng liè
颂扬功业。
19、[诵绎]sòng yì
诵读并寻究其含义。
20、[倍诵]bèi sòng
背诵。倍,通“背”。清 方苞《左华露遗文序》:“年十二能倍诵五经,游庠序有闻。”
21、[覆诵]fù sòng
犹背诵。
22、[诵志]sòng zhì
1.诵读不忘。《国语·楚语上》:“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於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导我。”韦昭 注:“志,记也。” 2.述志。《文选·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进谋诵志,以沃朕心。”李周翰 注:“诵,述也。”
23、[诵斥]sòng chì
公开斥责。诵,通“讼”。
24、[诵观]sòng guān
阅读。
25、[诵号]sòng hào
高声诵经。
26、[诵法]sòng fǎ
称颂并效法。
27、[诵数]sòng shù
1.反复诵读。《荀子·劝学》:“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清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取士上》:“今日之时文,有非诵数时文所得者乎?” 2.引申为记诵、背诵。宋 王珪《议贡举庠序奏状》:“又诸科徒专诵数之学,无补于时。”《宋史·选举志一》:“而四方执经艺者专于诵数,趋乡举者狃于文辞,与古所谓‘三物宾兴,九年大成’,亦已盭矣。”《续资治通鉴·宋哲宗绍圣元年》:“黜罢诸科诵数之学,训练诸将慵惰之兵。”
28、[诵拾]sòng shí
诵读摭拾。
29、[光诵]guāng sòng
美好的篇章。
30、[赤诵]chì sòng
见“赤松”。
31、[闇诵]àn sòng
熟读成诵。
32、[野诵]yě sòng
指民间谣谚。
33、[展诵]zhǎn sòng
开卷诵读。
34、[循诵]xún sòng
循序诵读。
35、[闻诵]wén sòng
谓传布和称道。
36、[诵说]sòng shuō
1.传述解说。《荀子·致士》:“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説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梁启雄释:“伯兄曰:‘不陵不犯,即善守师説之意。’按,《修身》:‘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就是这‘不陵不犯’的意思。”《汉书·东方朔传赞》:“﹝长老贤人﹞皆曰朔口谐倡辩,不能持论,喜为庸人诵説,故令后世多传闻者。” 2.讽诵讲说。 3.歌颂,称道。
37、[诵咏]sòng yǒng
1.见“诵咏”。 2.亦作“诵咏”。诵读吟咏。汉 应劭《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狗作变怪》:“仲舒 朝服南面,诵咏经论。”宋 司马光《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言《诗》何敢望 商 赐,幸得诵咏祛童蒙。”清 黄宗羲《姚江逸诗序》:“亦有诵咏已落四方之口,邑中反无知之者。” 3.歌颂。《续资治通鉴·宋理宗嘉熙元年》:“其始也,搢绅之论,莫不交口诵咏,谓太平之期可蹻足而待也。”
38、[作诵]zuò sòng
念叨。
39、[诵诤]sòng zhèng
谏诤。
40、[讲诵]jiǎng sòng
讲授诵读。《史记·儒林列传》:“董仲舒,广川 人也。以治《春秋》,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正法华经·安行品》:“其人常屏,贡高自大,数数讲诵,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明 黄佐《广州人物传·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归,闭门却扫,惟观书教子孙讲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