傩
拼音:nuó
释义:1.古时腊月里迎神赛会驱除疫鬼的仪式,有舞蹈、音乐,后发展成为傩戏,形成傩文化。
组词
傩祓 傩鼓 傩礼 傩神 傩声 傩送 傩舞 傩戏 傩戏面具 池州傩戏拼音
nuó笔顺
丿 丨 ㇇ 丶 丿 丨 丶 一 一 一 丨 一同音字
拼音为nuó的字 拼音为nuo的字基础解释
古代在腊月举行的 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是原始巫舞之 一。后演变为 一种舞蹈形式。详细解释
(形声。从人,难声。本义:步行有节度)
同本义
巧笑之傩,佩玉之傩。——《诗·卫风·竹竿》
指古迎神赛会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阼:古指东面的台阶。)——《论语·乡党》
又如:傩祓(驱除疫鬼,祓除灾邪);傩逐(驱除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傩鼓(驱除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傩 nuó
① 名古时腊月驱逐疫鬼的仪式。《论语·乡党》:“乡人~,朝服而立于阼阶。” ② 形行步有节度。《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
同:儺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nuó
1、[傩戏]nuó xì
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贵池、青阳一带以及湖北西部山区。戴柳木面具的演员用反复的、大幅度的程式舞蹈动作表演,多在节日演出。
2、[傩舞]nuó wǔ
古代举行大傩仪式时所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为 中国 最古老的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头戴面具,手执戈盾斧剑等兵器,作驱赶扑打鬼怪之状。参阅《后汉书·礼仪志中》、《新唐书·礼乐志六》。
3、[傩仪]nuó yí
特殊的祭祀活动。
4、[观傩]guān nuó
观看驱逐疫鬼的仪式。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打鬼》:“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观儺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参阅《周礼·夏官·方相氏》、《礼记·月令》。
5、[进傩]jìn nuó
古代的一种风俗。迎神以驱逐疫鬼。
6、[猗傩]yī nuó
柔美、盛美貌。
7、[傩鼓]nuó gǔ
谓驱逐疫鬼仪式中敲击的鼓声。宋 陆游《朝中措·梅》词:“鼕鼕儺鼓饯流年,烛焰动金船。”
8、[傩祓]nuó fú
驱逐疫鬼,祓除灾邪。
9、[玉傩]yù nuó
《诗·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儺。”毛 传:“瑳,巧笑貌。儺,行有节度。”后以“玉儺”喻高尚的行为。
10、[傩雨]nuó yǔ
内容介绍:曾再雪山上杀害百馀名武林高手的传奇性杀人魔霸君成失踪二十年后,武林中流传着集合霸君成武功精髓的秘笈。为抢得秘笈,又将有腥风血雨展开…!
11、[大傩]dà nuó
岁末禳祭,以驱除瘟疫。
12、[傩逐]nuó zhú
指驱逐疫鬼仪式中所唱的歌。
13、[逐傩]zhú nuó
古代祭祀性的原始舞蹈。
14、[傩禳]nuó ráng
谓用驱傩禳祭的方式以驱除疫鬼。
15、[傩送]nuó sòng
傩送,小说边城人物,船总顺顺的次子,天保的弟弟,喜欢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却因哥哥的死感到愧疚而离家出走,无法与翠翠长相厮守。
16、[赠傩]zèng nuó
古代送走疫鬼的一种仪式。
17、[傩礼]nuó lǐ
大傩之礼。古代在腊月举行的驱除疫鬼的仪式。清 昭槤《啸亭续录·喜起庆隆二舞》:“又於庭外丹陛间,作虎豹异兽形,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颇沿古人儺礼之意,谓之《喜起舞》。”欧阳予倩《唐代舞蹈》第二章第六节:“行傩礼时,要选五百名年龄在十二岁以上、十六岁以下的孩子,穿上红衣服,戴上假面具,扮作‘侲子’。”
18、[行傩]xíng nuó
举行驱除疫鬼的仪式。
19、[驱傩]qū nuó
旧时年终或立春时节驱鬼迎神赛会迷信活动。
20、[和傩]hé nuó
方言。谓和睦同心。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醒世文》:“诸事和儺存厚道,求全责备惹人嗔。”太平天囯 李秀成《谕侄容椿男容发书》:“尔等已过 绍郡,可与 陆主将 和儺斟酌,好守 绍郡,计克 寕波。”
21、[乡傩]xiāng nuó
语本《论语·乡党》:“乡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阶。”何晏 集解:“儺,驱逐疫鬼。”后世指迎神驱鬼的民俗。
22、[傩声]nuó shēng
驱傩仪式中驱逐疫鬼的呼号之声。
23、[傩神]nuó shén
驱除瘟疫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