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
拼音:shì
释义:1.对;正确(跟“非”相对)。2.〈书〉认为正确。3.答应;同意。4.(Shì)姓。5.〈书〉指示代词。这;这个。6.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7.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8.表示存在,主语通常是表处所的词语,“是”后面表示存在的事物。9.用在句首,强调所肯定的情况。10.用在名词前,有“凡是”“若是”的意思。11.用在名词前,有“适合”的意思。12.用在选择问句、是非问句或反问句里。13.(必须重读)表示坚决肯定,含有“的确、实在”的意思。14.联系两个相同的词语,单用或连用,表示多种附加意义。①单用,强调事实如此。②单用,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常和“但是”“可是”“就是”等呼应。③连用,表示“地道”或不能混淆。④联系两个相同的数量结构,表示暂且安于已得到或已实现的。15.联系两种事物,表示等同。“是”前后两部分可以互换而意思不变(只能用“不”否定)。16.联系两种事物,表示归类。前后两部分不能互换(只能用“不”否定)。①“是”后为名词性词语。②“是”后为表事物的“的”字结构。17.联系两种事物,表示领有(“是”类似“有”,可省略)。
组词
是的 是非 是否 于是 就是 真是 只是 早是 自是 可不是 是非窝 落不是 要不是 有的是 尤其是 实事求是 自以为是 俯拾即是 比比皆是 独行其是 各行其是 习非成是 自行其是 莫衷一是拼音
shì笔顺
丨 𠃍 一 一 一 丨 一 丿 ㇏“日”大小适中,三个横向笔画均匀。下部横画不宜太长,下竖对上框中部,撇短捺长。
同音字
拼音为shì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是-中華語文大辭典是ㄕˋshì1.對;正確(與「非」相對)。[例]分清~非|各行其~|莫衷一~。2.認為正確(與「非」相對)。[例]~古非今|深~其言。3.表示肯定、判斷。[例]苦瓜~苦|他~醫生|《傾城之戀》的作者~張愛玲。4.表示存在。[例]街上到處都~人|村子前面~一片稻田。5.表示雖然的意思。[例]衣服~不錯,但貴了些|人~好,就是脾氣倔了點。6.表示後者說明前者事物的屬性。[例]這瓶墨水~藍的|這張桌子~檜木做的|玫瑰花不一定~紅的。7.表示適合、正好。[例]來得正~時候。8.表示凡是。[例]~稀有植物就得保護|~有困難的事情,他都願意幫忙。9.表示列舉的事物有區隔,不能混淆。[例]昨天~昨天,今天~今天|鴨~鴨,鵝~鵝,別搞混。10.表示加強語氣。[例]~誰說的|~下雨了,我不騙你|~人,就要懂得廉恥。11.「是」字重讀表示堅決肯定,有「實在」意。[例]你的見解~高明|我~有事不能參加,並非託詞。12.用於問句。[例]你~吃飯還~吃麵|他不~睡了嗎?13.表示答應的詞。[例]~,我馬上去辦。14.這;此。[例]~日|由~可見|~可忍,孰不可忍?15.事情。[例]國~。16.助詞。用於句中,表示賓語提前。[例]唯利~圖。17.姓。
是-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668.【是】
一對的,合理的。跟非相對。孟子盡心下:“自以爲是。”莊子大宗師:“堯謂我:汝必躬服仁義而明言是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若定是非以教吾子。”
二代詞。這,這個,這些。莊子逍遙遊:“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又:“吾何快於是?”又:“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又滕文公上:“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三係詞。是(後起義)。史記刺客列傳:“此必是豫讓也。”(豫讓:人名。)王勃滕王閣序:“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是處]到處,處處(晚起義)。柳永八聲甘州詞:“是處紅衰翠減。”孔平仲八月十六日玩月詩:“地闊天高是處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