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拼音:sī
释义:1.主管,主持,经办。2.中央部一级机关中按业务职能划分的单位(级别比部低,比处高)。3.(Sī)姓。
组词
公司 司法 司机 司令 土司 官司 上司 司务 职司 司令员 总公司 司令部 总司令 打官司 子公司 司法局 跨国公司 司空见惯 各司其职 顶头上司 阿司匹林 皮包公司 笔墨官司 司笾执豆 司法鉴定拼音
sī笔顺
𠃌 一 丨 𠃍 一横折钩边竖端正,末端略向左弯。中横左伸。四个横向笔画排布大致均匀,被包部分稍靠上。
同音字
拼音为sī的字 拼音为si的字基础解释
详细解释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司-漢語大字典司
《説文》:“司,臣司事於外者。从反后。”按:金文“司”均作“嗣”解;而有司、司徒、司工、司马之“司”,金文均作“औҢ\u001D。“औҢ\u001D像理丝之形。后作“司”。
(一)sī 《廣韻》息茲切,平之心。之部。
(1)掌管;主持。如:司机;司炉;司仪等。《廣雅·釋詁三》:“司,主也。”《詩·鄭風·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毛傳:“司,主也。”晋陸機《文賦》:“辭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為匠。”清鄒容《革命軍》:“一國之政治機關,一國之人共司之。”
(2)官吏。《説文·司部》:“司,臣司事於外者。”《廣雅·釋詁一》:“有司,臣也。”《書·大禹謨》:“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茲用不犯于有司。”《國語·魯語上》:“寡君不佞,不能事疆埸之司。”韋昭注:“司,主也,主疆埸吏也。”明張居正《乞鑒别忠邪以定國是疏》:“數年之間,紀綱振舉,百司奉職。”
(3)所掌管的事。《書·胤征》:“俶擾天紀,遐棄厥司。”孔傳:“司,所主也。”
(4)古代官署的名称。唐宋以后,尚书省各部所属有司。独立的官署也有称司的。现称中央机关部以下一级的行政部门为司。如:外交部亚洲司。唐封演《封氏聞見記·石經》:“由是省司停納習本。”宋王安石《乞制置三司條例》:“諸司財用事,往往為伏匿,不敢實言。”
(5)州名。三国魏都洛阳,在畿辅置司州。晋代相承。《釋名·釋州國》:“司州,司隸校尉所主也。”《三國志·魏志·杜畿傳》:“其所恃内充府庫外制四夷者,惟兗、豫、司、冀而已。”
(6)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首领兼行政长官“土司”的简称。各土司所辖区域亦称“司”。明朱孟震《西南夷風土記》:“象牙,諸司皆産,獨老撾居多。”
(7)同“師”。太平天国以“師”字为尊荣之号,多用于“先師”、“軍師”。其余凡当用“師”字者,用“司”代替。清陳玉成《致沃王張洛行書》:“茲兄現已議定,親自出司前來與賢弟面議一切軍機。”
(8)姓。《通志·氏族略四》:“司氏,鄭司臣之後。宋朝有司超,為防禦使。”
(二)cí
同“辭”。诉讼。《管子·幼官》:“和好不基,貴賤無司,事變日至。”郭沫若等集校:“司同辭。辭,謂獄訟也。”
(三)sì
(1)窥察;监视。后作“伺”。清段玉裁《説文解字注·司部》:“古别無‘伺’字,‘司’即‘伺’字。”《周禮·地官·媒氏》:“司男女之無家者而會之。”鄭玄注:“司,猶察也。”《國語·楚語下》:“盜賊司目,民無所放。”《漢書·高五王傳·趙共王劉恢》:“太后以吕産女為趙王后,王后從官皆諸吕也,内擅權,微司趙王,王不得自恣。”《資治通鑑·漢靈帝熹平元年》:“(王)甫密司察以告段熲。”
(2)继承。后作“嗣”。《書·高宗肜日》:“嗚呼!王司敬民,罔非天胤,典祀無豐于昵。”《史記·殷本紀》作“王嗣敬民”。俞樾平議:“‘嗣’與‘司’古通用。”《叔向文࣪գ\u000B:“余小子司朕皇考,肇帥井(型)先文祖共明德,秉威義(儀)。”
司ㄙsī1.掌管;主持;操作。[例]~儀|~機|各~其事。2.中央機關部級以下的組織單位。[例]人事~|禮賓~|社會教育~。3.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