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
拼音:shì
释义:1.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表示。2.〈书〉〈敬〉尊称别人写来的信件或指示文字。
组词
表示 显示 展示 指示 示范 揭示 启示 暗示 公示 显示器 示波器 示意图 指示剂 不甘示弱 安民告示 发踪指示 毫不示弱 发纵指示 示敌以弱 示贬于褒 示范动作拼音
shì笔顺
一 一 亅 丿 丶上横短,下横长,两横间距适中,竖钩端正居中,左右撇点与竖钩的距离大致相等。
同音字
拼音为shì的字 拼音为shi的字基础解释
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知道;表示:告~。指~。显~。暗~。~意。~范。~威。~众。详细解释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qí)。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显现;表示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又如:示像(显露外形);示疾(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得病);示现(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示贬于褒(寓批评于表扬);示重(表示器重);示问(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示俭(表现节俭);示优(表示优厚);示惩(表示惩戒);示怀(表示恩德);示导(启示开导);示诲(开导教诲)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示仰(指示;传达);示梦(灵魂在梦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导(启示开导);示众(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人);示及(见示、谈到);示化(启示化导);示世(昭示于世人);示唆(启示);示覆(书牍中请对方作答之用语);示知(信函用语。告知);示谕(告知;晓示)
暗示;示意解释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公文,告示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泛指命令、指示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
如:惠示;赐示
〈动〉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示-中華語文大辭典示示ㄕˋshì1.指出來或擺出來給人看;表示。[例]出~|展~|~範︱~意。2.命令。[例]訓~|指~|明~。3.尊稱他人的來信。[例]惠~|來~敬悉。4.姓。5.二一四部首之一。
示-汉语大词典示(I)shi
ㄕˋ
〔《广韵》神至切,去至,船。〕
1.显现;表示。
●《礼记·礼运》:“刑仁讲让,示民有常。”
●唐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临当背面时,裁诗示缱绻。”
●《宣和遗事》后集:“师成(梁师成)外示恭谨,中存险诈,假忠行佞,藉贤济奸,盗我儒名,高自标榜。”
2.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给人看。
●《书·武成》:“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清叶廷琯《吹网录·〈劫灰录补注〉跋并撰人辨》:“昆山李香引文学荪,以所辑《劫灰录补注》示我。”
●鲁迅《集外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原意其实只不过想将这示给读者,提出一些问题而已。”
3.告示。
●《圣武记》卷二附清许旭《闽中纪略》:“自十五日至二十日,王与总督猜嫌益甚,阖城人无不料其相并。制府出示安民,谓朝廷虑海疆多事,靖南王免撤,今方同心共事,尔民毋得惊疑。王府出示亦如之。”
4.告诉;告知。
●《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王逸注:“示,语也。”
●《战国策·秦策二》:“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
高诱注:“示,语也。”
5.教导。
●《礼记·檀弓下》:“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汉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6.用于对他人信函、告白、批答等的敬语。
●鲁迅《书信集·致陈君涵》:“稿本应否寄回,候来示照办。”
7.通“视”。看待。
●《太平经》卷六七:“帝王待之若明(朋)友,比邻示之若父母。”
示(II)zhi
ㄓˋ
〔《集韵》支义切,去置,章。〕
通“置”。
●《诗·小雅·鹿鸣》:“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郑玄笺:“示,当作置。”
●孔颖达疏:“《中庸》云:‘治国其如示诸掌。’注云:‘示读如“置之河干”之“置”。置,置也。’是示置声相近,故误为示也。”
●《荀子·大略》:“示诸檃栝,三月五月。”
杨倞注:“示,读为置。”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shì
1、[表示]biǎo shì
1.用言语行为显出某种思想、感情、态度等:~关怀。大家鼓掌~欢迎。 2.事物本身显出某种意义或者凭借某种事物显出某种意义:海上红色的灯光~那儿有浅滩或礁石。 3.显出思想感情的言语、动作或神情:老师很喜欢他的直爽,但脸上并没露出赞许的~。
2、[请示]qǐng shì
(向上级)请求指示:这件事须~上级后才能决定。
3、[展示]zhǎn shì
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图纸。作品~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4、[示意]shì yì
用表情、动作、含蓄的话或图形表示意思:以目~。老师指了指门,~他把门关上。
5、[显示]xiǎn shì
明显地表现:~威力。作品~了作者纯熟的写作技巧。
6、[不甘示弱]bù gān shì ruò
示:显示,表现。不甘心表示自己比别人差。表示要较量一下,比个高低。
7、[指示]zhǐ shì
1.指给人看:~剂。~代词。 2.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局长~我们必须按期完成任务。 3.指示下级或晚辈的话或文字:执行上级的~。
8、[暗示]àn shì
1.不明白表示意思,而用含蓄的言语或示意的举动使人领会:他用眼睛~我,让我走开。 2.一种心理影响,用言语、手势、表情等使人不加考虑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件事,如催眠就是暗示作用。
9、[出示]chū shì
拿出来给人看:~手稿。~乘车月票。~黄牌警告。
10、[提示]tí shì
1.把可以启发思考的有关因素提出来,帮助对方思考。 2.启发如何做题的注文。
11、[示范]shì fàn
作出某种可供大家学习的榜样或典范:~操作。起~作用。
12、[公示]gōng shì
公开宣示,让公众了解并征求意见:实行干部任前~制度。
13、[警示]jǐng shì
警告;启示:~后人。予以~。
14、[预示]yù shì
预先显示:灿烂的晚霞~明天又是好天气。
15、[演示]yǎn shì
利用实验或实物、图表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
16、[启示]qǐ shì
1.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这本书~我们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2.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影片给了我们有益的~。
17、[揭示]jiē shì
1.公布(文告等):~牌。 2.使人看见原来不容易看出的事物:~客观规律。
18、[标示]biāo shì
标明;显示:他用笔在地图上画了一道红线,~队伍可从这里通过。
19、[示威]shì wēi
1.有所抗议或要求而进行的显示自身威力的集体行动:游行~。 2.向对方显示自己的力量:你不要向我~,我不怕你。
20、[批示]pī shì
1.(上级对下级的公文)用书面表示意见:计划已经呈报上去,领导还没有~。 2.批示的文字:这个材料上有张局长的~。
21、[明示]míng shì
1.明确表示。 2.当事人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明确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与“默示”相对。
22、[示例]shì lì
1.举出或做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 2.举出的例子:实战~。
23、[示弱]shì ruò
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不甘~。
24、[图示]tú shì
用图表或其他直观方法来表示或阐明,尤指显示细节或空间关系。
25、[昭示]zhāo shì
明白地表示或宣布:~后世。~国人。
26、[宣示]xuān shì
公开表示;宣布:~内外。
27、[示好]shì hǎo
主动的表示友好。
28、[开示]kāi shì
1.指明。《后汉书·马援传》:“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埶,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宣温密之詔,申三好之恩,开示门户,大义炳然。”许地山《危巢坠简·无法投递之邮件》:“爱底迷蒙是一切‘天人师’所不能训诲开示的。” 2.展示,显示。《后汉书·李固传》:“固 皆原之,遣还,使自相招集,开示威法。”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故先开示大信,喻以存亡。”宋 曾巩《左仆射门下侍郎王珪追封三代并妻制·父準追封汉国公》:“所以遂吾大臣欲显其亲之志,而开示在位予一人尊奬近辅之心。”郭沫若《女神·湘累》:“这漫漫的长昼,从早起来,便把这混浊的世界开示给我。” 3.启示,启发。《后汉书·南蛮传》:“乔 至,开示慰诱,并皆降散。”宋 叶适《福建运使直显谟阁少卿赵公墓志铭》:“潘 悍僕数百,挺刃自衞,公开示祸福,皆缩却听命。”明 李贽《答周若庄书》:“予观《大学》如此详悉开示,无非以德未易明,止未易知。” 4.指示;写出来使知道。清 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之六:“此游作何期会,作何章程,愿惟命是听,惟马首是瞻,胜於在家穷愁也。乞开示一切。”《老残游记》第十一回:“请二位将那五年之后风潮渐起,十年之后就大不同的情形,开示一二。”鲁迅《书信集·致曹靖华》:“但如这样办,则请将收款人详细住址及姓名开示为要。”
29、[示警]shì jǐng
用某种动作或信号使人注意(危险或紧急情况):鸣锣~。以红灯~。
30、[示众]shì zhòng
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犯人:游街~。
31、[默示]mò shì
当事人用沉默进行意思表示的方式。不是通常的方式,只有在法律有规定或当事人有约定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与“明示”相对。
32、[喻示]yù shì
表明;显示:挺拔的青松~着旺盛的生机。
33、[训示]xùn shì
1.教导指示:~子侄。 2.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的指示:聆听校长的~。
34、[谕示]yù shì
即谕令,上级对下级的指令。
35、[夸示]kuā shì
向人吹嘘或显示(自己的东西、长处等)。
36、[炫示]xuàn shì
故意在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长处):他有才华,但从不在人前~。
37、[牌示]pái shì
旧时张贴在布告牌上的文告。
38、[诏示]zhào shì
1.谓以诏书告知臣下。宋 王安石《赐判汝州富弼乞赴安州避灾养疾诏》:“故兹詔示,想宜知悉。”明 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五·本朝岳镇海渎碑》:“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其理既成,其分当正,故兹詔示,咸使闻知。” 2.犹教导。严复《<天演论>自序》:“夫如是,则虽有故训疏义之勤,而于古人詔示来学之旨,愈益晦矣。”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 蔡孑民 ﹞以为‘当为历年潜心研究与冷眼观察之结果,大足诏示国人。’”韦君宜《似水流年·牺牲者的自白》:“我把先哲的诏示,同辈的期许,自己的信念,过去的斗争……等等一切,完全拉来组织成军,同我想死的念头作殊死战。”
39、[剥示]bāo shì
犹揭示。
40、[暴示]bào shì
谓暴尸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