匦
拼音:guǐ
释义:1.〈书〉匣子,小箱子。
组词
匦函 匦匣 匦牍 匦使 招谏匦 理匦使拼音
guǐ笔顺
一 一 𠃋 丨 ㇀ 丿 ㇈ ㇄同音字
拼音为guǐ的字 拼音为gui的字基础解释
1.匣子:票~。 2.武则天时代专设鼓励民间“言政得失”和求职、自荐或伸冤的铜质意见箱。详细解释
(簋的古字) 匣子,小箱子 。
如:匦函,匦匣(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匦牍(盛放物品的匣子);票匦
藏于匦中
日者相传,寸楮必匦,人往谒公,以我墨贽。—— 清· 魏源《登太行绝顶》
〈名〉
〈动〉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匦-中華語文大辭典同:匭
匦-汉语大词典匦gu?
ㄍㄨㄟˇ
〔《广韵》居洧切,上旨,见。〕
1.匣子,小箱子。
●《书·禹贡》:“包匦菁茅。”
●孔传:“匦,匣也。”
●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初,则天欲通知天下之事,有鱼保宗者,颇机巧,上书请置匦,以受四方之书,则天悦而从之。”
●清戴名世《种树说》:“各贯之以缗,而共置一匦中。”
●老舍《赵子曰》十三:“赵子曰把票放在票匦里,不等听选举结果就往外跑。”一说为缠结。
●《书·禹贡》:“包匦菁茅。”
●孔颖达疏引郑玄曰:“匦,犹缠结也。”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竹部》:“簋”:“《尚书》‘苞匦菁茅’郑曰‘匦,缠结也。’郑意谓匦为纠之假借字。《吴都赋注》用之。”
2.藏入匦中;藏。
●明徐渭《哀诸尚书辞》:“日者相传,寸楮必匦,人往谒公,以我墨贽。”
●清魏源《登太行绝顶》诗之四:“颇疑太素前,阴阳一鑪匦。”
3.“簋”的古字。
●《史记·李斯列传》:“饭土匦,啜土铏。”
●《说文·竹部》:“匦,古文簋。”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guǐ
1、[匦牍]guǐ dú
1.盛放物品的匣子。牘,通“櫝”。 2.置于匣中的文书。
2、[封匦]fēng guǐ
收受奏章的匣子。
3、[包匦]bāo guǐ
1.裹束而置于匣中。一说包裹缠结。《书·禹贡》:“包匭菁茅。”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匭,犹缠结也……重之,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蔡沉 集传:“匭,匣也……既包而匣之,所以示敬也。”汉 扬雄《十二州箴·荆州牧箴》:“云梦 涂泥,包匭菁茅。” 2.贡物的代称。晋 左思《吴都赋》:“职贡纳其包匭。”明 归有光《送郡太守历下金侯考绩序》:“水陆之珍,包匭筐篚之贡。”清 王韬《琉球朝贡考》:“频年以来,輶车在道,賮深献异,包匭筐篚,络绎来庭,史不絶书,未尝与 明 絶也。”
4、[函匦]hán guǐ
匣子。
5、[铜匦]tóng guǐ
铜制的匣子。
6、[匦书]guǐ shū
投于匦函中的文书。
7、[匦匣]guǐ xiá
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
8、[诣匦]yì guǐ
指上书言事或谏诤。
9、[投匦]tóu guǐ
1.亦作“投匱”。唐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列置于朝堂上,受纳上书。见《新唐书·百官志二》。后以“投匭”谓臣民向皇帝上书。 2.借指投票。
10、[匦旌]guǐ jīng
匦函和旌车。
11、[匦院]guǐ yuàn
官署名。匦使院的省称。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属中书省,以谏议大夫及补阙、拾遗一人为知匦使。设方函,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每日暮进晨出,列于署外。凡臣民有怀才自荐、匡政补过、申冤辩诬、进献赋颂者,均可以状分类投匦。至 宋太宗 雍熙 元年,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参阅《唐六典》卷九、唐 封演《封氏闻见记·匦使》。
12、[匦函]guǐ hán
1.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始置于 唐。唐 韩愈《赠唐衢》诗:“当今天子急贤良,匭函朝出开 明光。”唐 元稹《献事表》:“凡今之人,以諫鼓匭函为虚器,谓拾遗补闕为冗员。”宋 欧阳修《南省策试第五道》:“立肺石以达穷民,设匭函以开言路。”《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蜀 主以 张业、王处回 执政,事多壅蔽,己未,始置匭函,后改为献纳函。” 2.亦称上呈朝廷的书信、奏章。宋 岳珂《吁天辩诬通叙》:“朝上匭函,暮拘矢狴,风旨之下,凌虐可知。”宋 叶适《刘子怡墓志铭》:“甲申大旱,草根木实俱尽。君亟入匭函,乞发常平,卖度僧牒,转糴他州,词甚哀痛,上大惊。”参见“匭院”。
13、[理匦使]lǐ guǐ shǐ
唐 代于 垂拱 二年(一说 垂拱 元年)始于庙堂置匦(意见箱),收纳臣下意见书,以申天下之冤滞,达万人之情状。由御史中丞、侍御史、中书舍人等人为理匦使,负责处理其事。《新唐书·百官志二》:“﹝ 武后 垂拱 二年﹞以諫议大夫、补闕、拾遗一人充使,知匭事;御史中丞、侍御史一人,为理匭使…… 宝应 元年,命中书门下择正直清白官一人知匭,以给事中、中书舍人为理匭使。建中 二年,以御史中丞为理匭使,諫议大夫一人为知匭使。”参见“匭院”。
14、[招谏匦]zhāo jiàn guǐ
帝王在朝堂上设置的征求规劝的意见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