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
拼音:xiōng
释义:1.见“匈奴”。古时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东汉时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曾建立过北凉、前赵、夏等国家政权,北匈奴往西迁至欧洲,曾建立过帝国。2.古同“胸”。
组词
匈奴 匈匈 匈横 匈臆 匈惧 匈忍 贯匈 结匈 北匈奴 天下匈匈 匈奴单于 谏伐匈奴拼音
xiōng笔顺
丿 𠃌 丿 丶 ㇄ 丨同音字
拼音为xiōng的字 拼音为xiong的字基础解释
同“胸”。详细解释
(形声。从勹,凶声。勹( bāo),裹。本义:胸膛)
“胸”的古字
匈,膺也。——《说文》。字亦作胷、作胸
胸满。——《素问·腹中论》
贯匈国。其为人胸有窍。——《海内南经》
心胸;胸怀
吾素刚急,有匈中气,不可不顺也。——《资治通鉴》
又如:匈臆(胸怀)
胸部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 汉王, 汉王伤匈。——《史记》
称匈奴。亦泛称北方少数民族
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旧唐书》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匈匈-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匈匈ㄒㄩㄥ ㄒㄩㄥxiōng xiōng①喧嘩、吵嚷。《莊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終以賞罰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傳》:「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②動亂不安。《史記.卷七.項羽本紀》:「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南史.卷七十.循吏傳.沈瑀傳》:「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計;若不早圖,眾散難合。」
匈匈-汉语大词典匈匈1.讻讻。喧哗;吵嚷。
●《庄子·在宥》:“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成玄英疏:“匈匈,讙哗也。”
●《汉书·佞幸传·石显》:“显闻众人匈匈,言己杀前将军萧望之。”
●《三国志·魏志·钟会传》:“时方给与姜维铠杖,白外有匈匈声,似失火。”
2.讻讻。动乱;纷扰。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
●《南史·循吏传·沈瑀》:“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
●唐苏颋《奉和圣制行次成皋》:“皇威正赫赫,兵气何匈匈。”
3.凶凶。凶暴貌。
●清陈廷敬《记女奴景事》:“其家诸柴数逼景嫁,不从,朝夕虐酷之。居二年,愈匈匈。”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xiōng
1、[匈奴]xiōng nú
古族名。战国时,游牧于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之际曾统一北方草原地区,东汉建武二十四年(48)后,一部分南下依附汉朝,渐习农耕。十六国中的前赵、北凉、夏的统治者大部分是匈奴族人。
2、[匈惧]xiōng jù
恐惧。
3、[穴匈]xué xiōng
见“穴胸”。
4、[匈臆]xiōng yì
胸臆,胸怀。
5、[结匈]jié xiōng
见“结胸”。
6、[倮匈]luǒ xiōng
无毛羽鳞甲蔽体。
7、[匈礚]xiōng kē
亦作“匈濭”。象声词。形容大声。
8、[匈忍]xiōng rěn
凶恶残忍。
9、[匈濭]xiōng ǎi
见“匈礚”。
10、[贯匈]guàn xiōng
见“贯胸”。
11、[匈横]xiōng héng
凶恶蛮横。
12、[天下匈匈]tiān xià xiōng xiōng
多形容战争不断,社会骚乱不安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