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
拼音:zhān
释义:1.〈书〉语气助词。2.〈书〉同“毡”。3.(Zhān)姓。
组词
白旃 画旃 虹旃 旌旃 采旃 徂旃 翠旃 鸾旃 旃荼罗 旃罗含 白旃檀 广夏细旃 牛头旃檀 迦旃邻提 旃檀佛像 旃檀瑞像拼音
zhān笔顺
丶 一 𠃌 丿 丿 一 丿 𠃌 丶 一同音字
拼音为zhān的字 拼音为zhan的字基础解释
1.文言助词。“之焉”两字的合音:勉~。 2.同“毡”。详细解释
(形声,本义:赤色的曲柄旗)
同本义
旃,旗曲柄也。周礼曰:“通帛为旃。——《说文》
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释名·释兵》
置旃以为辕门。——《谷梁传·昭公八年》
亦泛指旌旗
收功单于旃。——晋· 陆机《饮马长城窟行》
又如:旃帛(红旗);旃旌(泛指赤色旗帜);旃戎(军旅)
毛织品。通“毡”
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淮南子·齐俗》
被旃裘。——《史记·匈奴传》
旃毛并咽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旃席(毡帐);旃衣(以毛毡等制成的衣服);旃车(毡篷车);旃席(毡席;毛毡)
之、焉二字的合读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魏风·陟岵》。马瑞辰通释:“之、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之合声,故旃训‘之’,又训‘焉’。”
又如:勉旃(希望你奋发有为)
〈名〉
〈助〉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旃-中華語文大辭典旃ㄓㄢzhān1.〈書〉「之、焉」的合音,指代人或事物,兼表語氣。[例]小子勉~!2.〈書〉古代的一種曲柄旗。[例]立曲~。3.姓。
旃-康熙字典旃
【卯集下】【方字部】 旃
★【唐韻】【集韻】【韻會】𠀤諸延切,音饘。【說文】旗曲柄也,所以旃表士衆,周禮曰:通帛爲旃。○按《周禮·春官》司常,今作旜。【爾雅·釋天】因章曰旃。【註】以帛練爲旒,因其文章,不復畫之。【釋名】旃,戰也。戰戰恭已而已也。三孤所建,象無事也。【左傳·昭二十年】旃以招大夫。
◎又【博雅】旃,之也。【詩·魏風】上愼旃哉。【左傳·桓九年】虞公求旃。
◎又【小爾雅】旃,焉也。【詩·唐風】舍旃舍旃。【箋】旃之言焉也。
◎又【爾雅·釋天】太歲在乙曰旃蒙。
◎又【史記·匈奴傳】被旃裘。【前漢·王褒傳】夫荷旃被毳者。
★又【韻補】叶之人切。【陸雲·夏府君誄】廣命俊乂,惟弓與旃。震我聲敎,遇響惟殷。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zhān
1、[旃檀]zhān tán
古书上指檀香。
2、[旃蒙]zhān méng
十干中乙的别称。古代用以纪年。《尔雅·释天》:“太岁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清 恽敬《答董牧唐》:“旃蒙之春,东上 象湖,士女盛殷,礼文亦富。”
3、[旃厦]zhān shà
语本《汉书·王吉传》:“夫广夏之下,细旃之上,明师居前,劝诵在后,上论 唐 虞 之际,下及 殷 周 之盛,考仁圣之风,习治国之道……其乐岂徒衔橛之间哉!”后因以“旃厦”指帝王读书学习之所。
4、[旃茵]zhān yīn
毡制的褥子或坐垫。
5、[旃褐]zhān hè
指粗衣。
6、[使旃]shǐ zhān
犹言执掌使官之职。旃,纯赤色的曲柄旗。
7、[虹旃]hóng zhān
彩旗。
8、[乙旃]yǐ zhān
复姓。
9、[旃廗]zhān dài
毡帐。
10、[氎旃]dié zhān
1.同"?旃"。
11、[旃罽]zhān jì
毡、毯一类毛织品。汉 桓宽《盐铁论·通有》:“若各居其处,食其食,则是橘柚不鬻,胊卤之盐不出,旃罽不市,而 吴 唐 之材不用也。”明 田艺蘅《留青日札·禽兽衣冠》:“北齐 后主马犬有仪同、郡公之号,藉以旃罽,食物十餘种。”
12、[翠旃]cuì zhān
色泽鲜明的曲柄旗。
13、[桡旃]ráo zhān
轻柔飘荡的旗帜。
14、[勉旃]miǎn zhān
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旃,语助,之焉的合音字。《汉书·杨恽传》:“方当盛 汉 之隆,愿勉旃,毋多谈。”唐 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困学违从众,明公各勉旃。”宋 欧阳修《送谢中舍》诗之二:“人生白首吾今尔,仕路青云子勉旃。”李大钊《在<国民杂志>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诸君本此进行,将来对于世界造福不浅,勉旃。”
15、[旃旌]zhān jīng
泛指赤色旗帜。《左传·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孔颖达 疏:“盖王以通帛、杂帛并赐 卫 也。然则大赤即是旃也。於綪茷之下更言旃者,茷言旂尾,旃言旂身,圆其文,故具言耳。若其不然,旌是干之所建,旗皆有旌,少帛、旃斾之后何须更復言旌,明是圆其文故重言之。”汉 班固《南巡颂》:“运天官之法驾,建日月之旃旌。”北周 庾信《郑常墓志铭》:“文轨既同,旃旌已偃;司勋行赏,军吏举功。”
16、[戎旃]róng zhān
军旗。借指战事,军队。
17、[画旃]huà zhān
画旗。
18、[旃斾]zhān pèi
军旗。
19、[旆旃]pèi zhān
亦作“斾旃”。泛指旗帜。
20、[旃帛]zhān bó
亦作“旜帛”。红旗。
21、[徂旃]cú zhān
远征军的旌旗。唐 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轻生辞凤闕,挥袂上 祁连。陆离横寳剑,出没騖徂旃。”
22、[采旃]cǎi zhān
彩色毛织物。 汉 桓宽 《盐铁论·力耕》:“鼲貂狐貉,采旃文罽,充於内府。”
23、[靡旃]mí zhān
谓日光照耀下,旌旗的影子没有移动。形容经历的时间很短。
24、[旃车]zhān chē
毡篷车。
25、[旃蒻]zhān ruò
指毛、蒲之类制成的垫子。
26、[旌旃]jīng zhān
泛指旗帜。
27、[行旃]xíng zhān
帝王或高官出行时所树的大旗。
28、[旃衣]zhān yī
以毛毡等制成的衣服。
29、[旃裘]zhān qiú
即毡裘。毛制的衣服。
30、[旃戎]zhān róng
指军旅。
31、[旃毳]zhān cuì
1.指鸟兽毛制成的衣服。 2.指我国古代北方地区住毡帐衣毳衣、以畜牧业为主的民族。
32、[旃席]zhān xí
毡席;毛毡。出处 汉 桓宽《盐铁论·取下》:“匡床旃席,侍御满侧者,不知负辂挽船、登高绝流者之难也。”《史记·货殖列传》:“通邑大都……旃席千具,佗果菜千钟。
33、[曲旃]qǔ zhān
用整幅帛制成的曲柄长幡。
34、[鸾旃]luán zhān
即鸾旗。
35、[优旃]yōu zhān
1.战国 秦国 优人。身材短小,善戏谑笑谈。曾讽谏 秦始皇 修苑囿、 秦二世 漆城。事见《史记·滑稽列传》。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谐隐》:“及 优旃 之讽漆城, 优孟 之諫葬马,并譎辞饰説,抑止昏暴。” 2.春秋 齐国 优人。 汉 陆贾 《新语·辨惑》:“ 齐 人使 优旃 儛於 鲁公 之幕下,傲戏欲候 鲁君 之隙以执 定公 。” 优旃 ,《穀梁传·定公十年》作“ 优施 ”。参见“ 优施 ”。
36、[旃常]zhān cháng
指旃与常。
37、[旃帐]zhān zhàng
北方游牧民族所用的毡制帐篷。犹蒙古包。
38、[旃荼罗]zhān tú luó
梵语。义译严炽恶业。古 印度 种姓制度下社会地位最卑微的受压迫最深的阶层。晋 法显《佛国记》:“举国人民悉不杀生,不饮酒,不食葱蒜,唯除旃荼罗。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
39、[旃罗含]zhān luó hán
指男色。
40、[晡旃尼]bū zhān ní
意为抹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