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天汉语
  2. 网站首页


拼音:fú

释义:1.符节;朝廷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用的凭证,用金、玉、铜、竹、木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2.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3.符合(多跟“相”或“不”合用)。4.旧时道士用朱笔或墨笔在纸或布上画的似字非字的图形,说它有驱使鬼神、给人带来幸福或却病延年的作用。5.(Fú)姓。6.古时州官和县官的印信。

组词

符合 符号 相符 音符 字符 符咒 符宝 桃符 符策 护身符 符瑞图 承符吏 桃符板 焚符破玺 隔音符号 画符念咒 名不符实 乾符坤珍 七符六诏

拼音

笔顺

丿 丿 丿
“⺮”左右等大并排,左低右高。“亻”竖画正直;“寸”竖钩端正,收笔稍低于左竖,点画位置恰当。

同音字

拼音为fú的字 拼音为fu的字

基础解释

1.符节:兵~。虎~(虎形的兵符)。 2.代表事物的标记;记号:~号。音~。 3.符合(多跟“相”或“不”合用):两个数目相~。他所说的与事实不~。 4.道士所画的一种图形或线条,声称能驱使鬼神、给人带来祸福:护身~。画了一张~。 5.姓。

详细解释

〈名〉

  1. (形声。从竹,付声。从“竹”,表示与竹子有关。本义:古代朝廷传达命令或调兵将用的凭证,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

  2. 符信

    符,信也。汉制以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说文》。按,有铜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后乃以符代之。

    门关用符节。——《周礼·掌节》。注:“如今官中诸官诏符也。”

    若合符节。——《孟子》

    封皇帝玺符节。——《汉书·高帝纪》

    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符玺(古代帝王的印章);符宝郎(古官名。即“符玺郎”,掌管皇帝八宝及国家的符节);符契(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符传(古代符信之一。用于出入门关)

  3. 征兆

    守尔天符。——《答宾戏》。注:“相命也。”

    以风符应合于天地。——《史记·李武纪》

    天之所与必先赐以符瑞。——《汉书·刘辅传》

    又如:符兆(征兆);符应(天降祥瑞的征兆和人事相应);符表(显露的征兆);符瑞(吉祥的征兆)

  4. 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

    也有送符水的,也有荐僧道的,总不见效。——《红楼梦》

    又如:符水。也叫神水。道士用以治病;符壳(道家的符录。亦比喻《金刚经》);符书(符箓)

  5. 盖有官府印信、下行公文的一种 。

    如:符书(官府文书);符敕(敕命文书)

  6. 谓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 。

    如:符文(敕命文书公文);符目(符敕等公文的题签);符帖(简帖)

  7. 票证;单据 。

    如:符验(凭据;证件)

  8. 一种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 。

    如:符命(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符祥(符兆);符运(犹符命);符历(记录符命的历书)

  9. 契约 。

    如:符儿(借契;字据)

  10. 符号 。

    如:音符;休止符

  11. 通“莩”。莩甲。草木种子外皮

    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史记·律书》

〈动〉

  1. 符合;相同

    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史记·货殖列传·序》

    又如:符同(符合;相同);符协(符合;相同);符会(符合);符应(符合);符验(证验,符合应验)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符-中華語文大辭典

符ㄈㄨˊfú1.古代朝廷封爵、置官、派遣使節或調動軍隊時用的憑證,以竹片、木片、金片、玉片等製成。分為兩半,君臣或有關雙方各執一半,兩半相合,作為驗證。[例]~節|虎~。2.標記;記號。[例]音~∣字~|~號。3.符籙,道士畫的圖形或線條,以為可迎神驅鬼,賜福避禍。[例]桃~∣鬼畫~|護身~。4.相合;吻合。[例]~合|證據、口供相~。5.姓。

符-漢語大字典


《説文》:“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从竹,付聲。”
fú 《廣韻》防無切,平虞奉。侯部。
(1)古代朝廷封爵、置官、命使和调遣兵将的凭证。《孫子·九地》:“是故政舉之日,夷關折符,無通其使。”《史記·魏公子列傳》:“公子遂行,至鄴,矯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漢書·文帝紀》:“九月,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顔師古注:“應劭曰:‘銅虎符第一至第五,國家當發兵遣使者,至郡合符,符合乃聽受之。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長五寸,ਭݥȻ篆書,第一至第五。’張晏曰:‘符以代古之圭、璋,從簡易也。’師古曰:與郡守為符者,謂各分其半,右留京師,左以與之。”《文選·司馬遷〈報任安書〉》:“僕之先,非有剖符丹書之功。”李善注:“《漢書》曰:漢初功臣,剖符世爵。”唐韋應物《秋景詣瑯瑘精舍》:“意有清夜戀,身為符守嬰。”后世借指州、县官的印信。宋王安石《送王詹叔利州路運判》:“王孫舊讀五車書,手把山陽太守符。”
(2)符节,古代出入门关的凭证。《玉篇·竹部》:“符,符節也,分為兩邊,各持其一,合之為信。”《周禮·地官·掌節》:“門關用符節……皆有期以反節。凡通達於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墨子·號令》:“諸城門若亭,謹候視往來行者符。符傳疑若無符,皆詣縣廷言。”《後漢書·郭丹傳》:“後從師長安,買符入函谷關。”李賢注:“符即ঈdٟ。前書音義曰:舊出入關皆用傳。傳煩,因裂ঈe؛分持,後復出,合之以為符信。”
(3)契约;证券。《周禮·天官·小宰》“聽取予以書契”漢鄭衆注云:“書契,符書也。”孫詒讓正義引惠士奇云:“《易林·大畜之未濟》云:‘符左契右,相與合齒。’”《史記·吕不韋列傳》:“(華陽夫人)乃因涕泣曰:‘妾幸得充後宫,不幸無子,願得子楚立以為適嗣,以託妾身。’安國君許之,乃與夫人刻玉符,約以為適嗣。”唐韓愈《原道》:“相欺也,為之符璽斗斛權衡以信之。”宋蘇軾《愛玉女洞中水既致兩缾恐後復取而為使者見紿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戲謂之調水符》:“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4)法规。《淮南子·主術》:“執柄持術,得要以應衆,執約以治廣,處静持中,運於璇樞,以一合萬,若合符者也。”高誘注:“符,約也。”《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夫士卒盡家人子,起田中從軍,安知尺籍伍符?”裴駰集解引如淳曰:“伍符,亦什伍之符,約節度也。”《宋書·自序》:“民有盜發冢者,罪所近村民,與符伍遭劫不赴救同坐。”
(5)古代下行公文的一种文体。《釋名·釋書契》:“符,付也,書所以勅命於上,付使傳行之也。”《商君書·定分》:“諸官吏及民有問法令之所謂也於主法令之吏,皆各以其故所欲問之法令明告之。各為尺六寸之符,明書年、月、日、時、所問法令之名,以告吏民。”《晋書·王羲之傳》:“復被州符,增運千石。”《新唐書·食貨志一》:“玄宗初立,求治,蠲傜役者給蠲符。”清貝青喬《雜謡》:“縣官目擊議開賬,諸使方下秋徵符!”
(6)向下属发出命令或通知。《晋略·庾亮傳》:“琅邪人卞咸與宗俱誅,其兄闡奔峻,亮符峻送闡,峻匿弗予。”《北史·裴駿傳附裴宣》:“并符出兵之鄉,其家有死於戎役者,皆使招魂復魄,祔祭先靈,復其年租調。”《金史·河渠志》:“櫟又言乞許都水監符下州府運司,專其用度,委其任責,一切同於軍期,仍委執政提控。”
(7)道;规律。《吕氏春秋·精諭》:“故未見其人而知其志,見其人而心與志皆見,天符同也。”高誘注:“符,道也。”《文選·陸機〈辨亡論〉》:“戰守之道,抑有前符。”李善注:“符,猶法也。”《新唐書·裴寂傳》:“我腹背支敵,敗之符也。”梁启超《欧战蠡测·欧战之动因》:“一旦深入以求其故,然后知其间因果连属,盖一一皆出於自然之运,必至之符。”
(8)仪表。《元史·天文志一》:“景符之制,以銅葉,博二寸,長加博之二,中穿一竅,若針芥然。……竅達日光,僅如米許,隱然見横梁於其中。”按:景符,即影符,古代用以观测日影的一种天文仪器。
(9)作物的横行。宋趙與時《賓退録》卷三:“乃布種……七寸為壟,五寸為符,終畝為符二十,為壟千二百,壟從符衡。”
(10)瑞征,迷信的人认为是天神显示给人的某种征兆、启示。《竹書紀年》卷下:“季歷之十年,飛龍盈於殷之牧野,此蓋聖人在下位將起之符也。”《漢書·揚雄傳下》:“方將俟元符,以禪梁甫之基,增泰山之高。”顔師古注:“符,瑞也。”唐柳宗元《貞符》:“是故受命不于天于其人,休符不于祥于其仁。”清王夫之《讀通鑑論·平帝》:“而且經術之變,溢為五行災祥之説,陽九百六之數,易姓受命之符。”
⑪符谶,一种假称神意以预言未来的神秘文书。《後漢書·光武帝紀上》:“光武先在長安時同舍生彊華自關中奉《赤伏符》,曰‘劉秀發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鬭野,四七之際火為主’。”唐杜甫《朝獻太清宫賦》:“唯累聖之徽典,恭淑慎以允緝;兹火土之相生,非符讖之備及。”清顧炎武《日知録·兩漢風俗》:“新莽居攝,頌德獻符者徧於天下。”
⑫符箓,旧时道士用来驱鬼召神或治病延年的神秘文书。《後漢書·皇甫嵩傳》:“鉅鹿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奉事黄老道,畜養弟子,跪拜首過,符水呪説以療病。”《抱朴子·内篇·登涉》:“凡人入山,皆當齋潔七日,不經污穢,帶昇山符,出門作周身三五法。”《宣和遺事·政和六年》:“靈素既遭遇道君之後,是時宫間多妖怪,詔靈素治之。靈素乃作鐵簡,長九尺,上書符箓,埋於地,其怪遂絶。”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六》:“符的威力,就因为这好像是字的东西,除道士以外,谁也不认识的缘故。”
⑬符号。如:音符;休止符。
⑭相合。《洪武正韻·模韻》:“符,合也。”《史記·貨殖列傳》:“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騐邪?”司馬貞索隱:“符謂合於道也。”南朝宋王僧達《答顔延年》:“崇情符遠跡,清氣溢素襟。”唐李白《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鲁迅《准风月谈·后记》:“虽然他们的根据嗅觉的判断,有时也并不和事实相符。”
⑮验证;应验。《洪武正韻·模韻》:“符,騐也;證也。”《荀子·性惡》:“凡論者,貴其有辨合,有符騐。”楊倞注:“符以竹為之,亦相合之物,言論議如别之合,如符之騐然可施行也。”《淮南子·本經》:“審於符者,怪物不能惑也。”高誘注:“符,騐也。”明方以智《物理小識·天類》:“天示其度,地産其狀,物獻其則,身具其符。”
⑯相当。唐許敬宗《唐并州都督鄂國公尉遲恭碑》:“價符趙璧,愈擅入秦之美。”唐杜甫《送竇九歸成都》:“非爾更苦節,何人符大名。”
⑰竹名。元李衎《竹譜詳録·竹品譜·神異品》:“符竹,廣中惠州羅浮山中生,葉長七八寸,闊一寸許,每一葉上有白道如蟲行迹,屈曲如篆書文。土人云:昔天師為雨暘愆期,嘗臨海岸作法,書符於竹間,故有此種。今茅山亦有此種,云是三茅君書符於此,故生。”
⑱同“苻”。鬼目草。《漢書·司馬相如傳上》“葴持若蓀”唐顔師古注:“持當為符,字之誤耳。符,鬼目也。”按:《爾雅·釋草》:“苻,鬼目。”
⑲通“孚”。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符,叚借為孚。”《史記·律書》:“甲者,言萬物剖符甲而出也。”司馬貞索隱:“符甲猶孚甲也。”
⑳通“浮”。显现在外的。清朱駿聲《説文通訓定聲·需部》:“符,叚借為浮。”《文選·左思〈蜀都賦〉》:“符采彪炳。”李善注引劉逵曰:“符采,玉之横文也。”《晋書·食貨志》:“登良山而採符玉,泛瀛海而罩珠璣。”
㉑通“柎”。萼足。《山海經·西山經》:“(崦嵫之山)其上多丹木,其葉如榖,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畢沅校正:“符,借為柎也。”
㉒古县名。故址约在今四川省合江县境。《漢書·地理志上》:“(犍為郡)縣十二:僰道……符。”
㉓姓。《廣韻·虞韻》:“符,姓。魯頃公之孫雅仕秦為符璽令,因而氏焉。”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1、[音符]yīn fú

乐谱中表示音长或音高的符号。五线谱上用空心或实心的小椭圆形和特定的附加符号。简谱上用七个阿拉伯数字(1 2 3 4 5 6 7)和特定的附加符号。

2、[符号]fú hào

1.记号;标记:标点~。文字是记录语言的~。 2.佩戴在身上表明职别、身份等的标志。

3、[桃符]táo fú

古代在大门上挂的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后来在上面贴春联,因此借指春联。

4、[符合]fú hé

(数量、形状、情节等)相合:~事实。这些产品不~质量标准。

5、[名不符实]míng bù fú shí

名不副实。

6、[字符]zì fú

表示数据和信息的字母、数字或其他符号。在电子计算机中,每一个字符与一个二进制编码相对应。

7、[不符]bù fú

不相合:名实~。账面与库存~。

8、[相符]xiāng fú

彼此一致:名实~。他所说的话跟实际的情况完全~。

9、[符咒]fú zhòu

符箓和咒语的合称。符指画在纸上似字非字的图形。咒是口中诵念的语句。迷信的人认为画符念咒可以驱使鬼神。

10、[灵符]líng fú

灵验的符箓(迷信)。

11、[画符]huà fú

道士做符箓:~念咒。

12、[虎符]hǔ fú

中国古代帝王调兵用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为两半,两半都铸有相同的铭文,右半存于朝廷,左半交给带兵将帅。调发军队时须持符验合,作为凭证。战国到隋代盛行,唐代改用鱼符。

13、[神符]shén fú

1.神灵赋予的统治天下的凭信。《文选·扬雄<剧秦美新>》:“於是乃奉若天命,穷宠极崇,与天剖神符,地合灵契。”李善 注:“分天之符,合地之契,言应録而王也。” 2.符箓。宋 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一:“人背神符一道,蛮覘知之,望风而逃。”《云笈七籤》卷二十:“腰带神符,首戴扶冠。”郭沫若《我的童年》第一篇四:“你看,这是不是就和巫师画的神符一样呢?”

14、[护符]hù fú

即护身符。

15、[符箓]fú lù

道士画的一种笔画 屈曲、似字非字并称能驱使鬼神的符号或图形。

16、[兵符]bīng fú

1.古代调遣军队、更换将领所用的符节(凭证)。 2.兵书。

17、[符水]fú shuǐ

符箓派又称符水道教,是对道教中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为主的各道派的通称。

18、[符节]fú jié

古代朝廷派遣使者、传达命令或征调兵将时用做凭证的东西。用竹、木、玉、铜等制成,刻上文字,分成两半,一半存留 于朝廷,一半给外任官员或出征将帅。使用时两半相合为信。

19、[金符]jīn fú

1.犹符命。古代谓天赐与人君的符瑞,以为受命之凭证。《尚书璇玑钤》:“汤 受金符帝籙,白狼衔钩入 殷 朝。”南朝 齐 孔稚珪《褚先生伯玉碑》:“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 2.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南朝 齐 谢朓《思归赋》:“施银黄之沃若,剖金符之陆离。”唐 王维《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二:“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元史·百官志三》:“大都尚饮局,秩从六品。中统 四年始置。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俱带金符。掌醖造上用细酒。”清 王士禛《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后拜千户,佩金符,总海运。”

20、[右符]yòu fú

符信的右半。古代调动军队或任免州郡长官等时使用。双方各执其一,左右合符,以为凭信。以竹、木、铜等制作。鱼形符的右半亦称“右鱼”。

21、[符记]fú jì

符号;标记。

22、[赤符]chì fú

1.“赤伏符”的简称。唐 刘希夷《谒汉世祖庙》诗:“运开朱旗后,道合赤符先。”宋 范仲淹《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明 何景明《郊观》诗:“日月藏金柜,龟龙秘赤符。”参见“赤伏符”。 2.汉 朝的符命。汉 为火德,火色赤,故称。北周 庾信《周上柱国宿国公河州都督普屯威神道碑》:“昔者受律赤符,韩信 当乎千里。”倪璠 注:“《史记》:刘季 为 沛公,旗帜皆赤。由所杀蛇 白帝 子,杀者 赤帝 子,故上赤。‘受律赤符’,言 信 拜大将,受 汉 符命也。” 3.旧指驱邪的符箓,因用朱砂书写,故称。明 夏完淳《端午赋》:“今年之朱索空缠,去岁之赤符已破。” 4.赤石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一·五色石脂》。

23、[执符]zhí fú

1.持符节。比喻守信。 2.指使相符;谨守。

24、[符曜]fú yào

符瑞的光彩。

25、[刻符]kè fú

秦 书八体之一。刻于符节上的文字。

26、[符样]fú yàng

上级官府下达的文件。

27、[阴符]yīn fú

1.古兵书名。 2.泛指兵书。

28、[地符]dì fú

1.大地的符瑞。《宋书·符瑞志中》:“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易·繫辞上》“河 出图,洛 出书”孔颖达 疏引《春秋纬》云:“河 以通乾出天苞,洛 以流坤吐地符。”《新唐书·陈子昂传》:“先王以人之通於天也,於是养其羣生,顺天德,使人乐其业,甘其食,美其服,然后天瑞降,地符升,风雨时,草木遂。” 2.宋 代为征收田赋而颁发的土地的凭证。《宋史·食货志上二》:“岁以九月,县委令、佐,分地计量,随陂原平泽而定其地,因赤淤黑壚而辨其色;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至明年三月毕,揭以示民,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

29、[符檄]fú xí

官符移檄等文书的统称。

30、[録符]lù fú

即竹使符。为 汉 代分与郡国守相的符信。

31、[银符]yín fú

银质符牌。

32、[符书]fú shū

1.符箓。 2.指记载符箓的书籍。 3.官符文书。

33、[符镇]fú zhèn

犹符厌。

34、[敕符]chì fú

古时朝廷用以传达命令、调兵遣将的凭证。以竹木或金玉为之,上书文字,剖而为二,各存其一,用时相合以为证信。

35、[玺符]xǐ fú

犹印信。天子所用。

36、[公符]gōng fú

官方的凭证。

37、[鸿符]hóng fú

极大的祥瑞。

38、[符禁]fú jìn

符咒与禁架。

39、[符别]fú bié

即傅别。古代的一种债券。分别为二,双方各持其一以为凭证。

40、[直符]zhí fú

1.凶日名。 2.神名。 3.汉代官名。掌印信。

近义词

反义词

相关字词

符的反义词 符的近义词 符的同音词

大家都在搜

  • 符能组什么词
  • 符能组什么词语
  • 符可以组什么词
  • 符可以组什么词语
  • 符字可以组什么词
  • 符字可以组什么词语
  • 符字能组什么词
  • 符字能组什么词语
  • 符字开头的成语
  • 符字结尾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