傧
拼音:bīn
释义:1.见“傧相”。①古代称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②举行婚礼时陪伴新郎新娘的人。
组词
傧相 九傧 价傧 宾傧 男傧相 女傧相拼音
bīn笔顺
丿 丨 丶 丶 ㇇ 丿 丨 一 丨 一 丿 丶同音字
拼音为bīn的字 拼音为bin的字基础解释
1.古代称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2.举行婚礼时陪伴新郎新娘的人:男~。女~。详细解释
迎接客人的人
其摈于天子也。——《礼记·曲礼下》。疏:“摈,谓天子接宾客之人也。”
桓公令傧者延而上。——《管子·小问》
傧者以告列子。——《庄子·列御寇》
又如:傧相(婚礼中陪伴新郎新娘的男子和女子) 摈
另见 bìn
〈名〉
按字解释
词典解释
傧-汉语大词典傧(I)bin
ㄅ〡ㄣˋ
〔《广韵》必刃切,去震,帮。〕
1.导引宾客或以礼迎宾。
●《周礼·春官·大宗伯》:“王命诸侯,则傧。”
●孔颖达疏:“傧,谓进使前以受策也。”
●《礼记·文王世子》:“乃退,傧于东序。”
郑玄注:“傧宾于东序。”
●孙希旦集解:“以礼礼宾谓之傧。”
●《史记·孔子世家》:“君召使傧,色勃如也。”
2.指侍从的人。
●《文选·扬雄〈甘泉赋〉》:“选巫咸兮叫帝阍,开天庭兮延群神。傧暗蔼兮降清坛,瑞穣穣兮委如山。”
张铣注:“言神傧从众多,下于清坛。”
3.陈列。
●《诗·小雅·常棣》:“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毛传:“傧,陈。”
4.通“摈”。排斥;弃绝。
●《战国策·赵策二》:“大王收率天下以傧秦,秦兵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矣。”
●《后汉书·张衡传》:“哀二妃之未从兮,翩傧处彼湘濒。”
李贤注:“傧,弃也。”
傧(II)bīn
ㄅ〡ㄣ
〔《广韵》必邻切,平真,帮。〕
尊敬。
●《礼记·礼运》:“故祭帝于郊,所以定天位也……山川,所以傧鬼神也。”
●陆德明释文:“傧,皇音宾,敬也。”
傧(III)pin
ㄆ〡ㄣˊ
通“颦”。
皱眉。参见“傧笑”。
傧 bīn
① 动接引宾客。《周礼·春宫·大宗伯》:“王命诸侯,则~。” 又:接引宾客的人。《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公下舆将答拜,~者请曰:‘仪不拜。’。” ② 动陈设;陈列。《诗经·小雅·常棣》:“~尔笾豆,饮酒之饫。” ③ 动遗弃;排斥。《战国策·齐策》:“倍约~秦,勿使争重。” ④通“宾“,敬奉。《礼记·礼运》:“山川,所以~鬼神也。” pín
通“颦”,皱眉。枚乘《莬园赋》:“~笑连便。”
【傧从】侍从。左思《吴都赋》:“缔交翩翩,~弈弈。”r>
【傧相】古代替主人接引宾客和赞礼的人。苏辙《齐州闵子祠堂记》:“笾豆有列,~有位。”
出处
引证
故事
造句
接龙
组词
bīn
1、[傧相]bīn xiàng
1.古代称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2.举行婚礼时陪伴新郎新娘的人:男~。女~。
2、[傧豆]bīn dòu
《诗·小雅·常棣》:“儐尔籩豆,饮酒之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儐,陈列;豆,食器。后以“儐豆”表示兄弟友爱和睦。
3、[傧笑]bīn xiào
或颦或笑。儐,通“ 顰 ”。《古文苑·枚乘<梁王菟园赋>》:“神连未结,已诺不分,縹併进靖,儐笑连便。” 章樵 注:“儐,音频,与‘顰’同,眉小蹙也。或儐或笑,姿态便媚。”
4、[傧尸]bīn shī
古代祭祀时引导尸谓之儐尸。尸,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
5、[九傧]jiǔ bīn
同“九宾”。《隋书·礼仪志三》:“既至,大司空设九儐以致馆。”
6、[价傧]jià bīn
导引和接待宾客之人;陪从者。
7、[傧赞]bīn zàn
1.相礼;赞礼。《后汉书·百官志二》“治礼郎四十七人”刘昭 注引《东观书》:“主斋祠儐赞九宾。” 2.婚礼中的赞礼者。唐 高彦休《唐阙史·许道敏同年》:“俄有 张希復 员外结婚于丞相 奇章公 之门,亲迎之夕,辟 道敏 为儐赞。”
8、[傧畔]bīn pàn
摈斥,背弃。
9、[傧背]bīn bèi
摈弃,背弃。儐,通“摈”。
10、[傧厌]bīn yàn
排斥,摈弃。
11、[宾傧]bīn bīn
宾从。
12、[傧从]bīn cóng
侍从的人。
13、[傧导]bīn dǎo
婚礼中导行礼仪。唐 高彦休《唐阙史·许道敏同年》:“时有同年 张侍郎 读,一举成事,年才十九,乃 道敏 败於垂成之冬,儐导外郎鹊桥之夕,牛夫人 所出也。”
14、[排傧]pái bīn
见“排摈”。